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西张村镇第二中心学校中学部开展 “寻最美课堂,展教学风采”大练兵活动,进一步优化我校“生•动521”课堂教学模式。
所有的“最美课堂”,在偶然之中蕴藏着必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学生这个宝贵的资产,让每一节课都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最美课堂”就在我们身边,它随时随地的发生着……
寻找最美课堂周报
(2023—2024学年第6周)
西张村镇第二中心学校中学部 2023.10.25
最美课堂瞬间
《植树的牧羊人》
(授课人:杨喜娟)
时间:2023年10月25日 星期三 第二节
地点:七年级
【设计依据】
1.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内容。默读是七年级学生阅读的一种方法,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训练和培养,《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篇幅较长,适合学生默读,让学生在默读中走入文本,理解、分析内容。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本故事故事很震撼,语言虽然朴实,但很有冲击力,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悟。相信学生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从中读出自己的感受,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分析
《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地种树的故事,他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文章赞美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以及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好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学生乐观坚强、勤劳坚韧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积极的意义。
3.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学习本单元,有助于学生美好品质的培养。再加上本单元课文内容浅显,学生都能从文本中或多或少有所收获,因此本单元侧重于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此外,这是初中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小说,在教学中应当简要补充小说的基本知识,以引导学生形成对于小说这类文体的整体印象。
4.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
(2). 默读课文,抓住标志事件发展的词语,梳理故事情节。
(3).深入文本,品析文章语言,分析牧羊人形象,感悟文章主旨,体悟牧羊人精神。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品析文章语言,分析牧羊人形象,感受牧羊人精神。
教法:本单元的要求是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关键语句,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因此,本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运用默读,在分析文本时主要采用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学法:本课重在学生自身从文本中获得的阅读体验,因此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文本中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行,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引导他们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价值取向。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幻灯片)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样荒凉的土地,你会做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
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他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遭受了严重的精神创伤,由此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代表作有《屋顶上的骑兵》《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背景资料:
《植树的牧羊人》本文节选自绘本《种树的男人》。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重视环保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预习检测:
1.音形识记。
戳()坍()塌 山毛榉()
废墟() 酬()劳水渠()
缝隙 ()干涸 ()薄荷()
2.词语解释。
富饶:不毛之地:
干涸:刨根问底:
3.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
2.默读课文,抓住标志事件发展的词语,梳理故事情节。
3.深入文本,品析文章语言,分析牧羊人形象,感悟文章主旨,体悟牧羊人精神。
任务驱动一: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学习方法:先自学,后群学 时间:3分钟
(1)标注文章的段落序号,勾画标志时间转换的语句,厘清写作思路;(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请为课文划分段落。)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如何。)
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一气呵成读完全文。注意力集中在语句层面,保持语感的连续性,形成完整的印象。
任务驱动二:再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学习方法:先自学,后群学 时间:3分钟)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课后第一题表格。
再读课文,品析“变”和“不变 ”
变: 高原变了,即人们生活的环境由从前的荒凉、破败、废弃、了无生机,逐渐变得葱茏富饶,充满生机焕发出活力,人们幸福安宁愉快地生活在这里。
不变: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执着地植他的树,把植树当作他的事业,当作他的生命,终于换来了高原上的奇迹。
任务驱动三:精读课文,分析牧羊人人物形象(学习方法:先自学,后群学 时间:5分钟)
(1)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牧羊人的描写,适当做批注。(默读要求: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2)以“从······处看出牧羊人是一个……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人物塑造方法:
正面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作者的评价、旁人的介绍、环境烘托
总结:牧羊人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专注、有着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的人。
探究:1.环境描写(人物活动的环境)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的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这荒凉、干旱无比的环境,①为下文写牧羊人植树作铺垫,暗示了种树的艰难,烘托了牧羊人坚韧顽强的品质;②与后文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2.课文首尾两段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议论,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
首段: (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内容上)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作者与牧羊人的相识相知到敬佩赞美的过程,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结尾:(结构上) 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内容上)点明中心,升华主题:一个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一件事,这个人就是值得人们歌颂的伟大的人。
理解主旨:(学法指导:结合课文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
本文的主旨: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和对牧羊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
拓展延伸: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
课堂小结:学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仿照例子,请你也为艾力泽 .布菲写一段颁奖词!
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下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个性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的作为,只为人民服务。杨善洲同志,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教学思考】
《植树的牧羊人》是一篇小说。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十分清晰,易于学生自主梳理情节。因此我先从文体特征入手,结合教材思考探究的问题设置,定下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先让学生默读课文,通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课文脉络,梳理故事情节。再精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形象,学会归纳人物形象的方法。最后迁移出课堂,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从学生上课的表现看,借助课前预习,课后习题一的表格,学生能很快把握作者写作思路,概括课文内容大意,并通过朗读“我”三次见到高原景色的不同,初步体会到牧羊人创作的奇迹,激发对牧羊人的赞叹之情。然后精读读描写牧羊人的句子,品析人物形象,味他身上蕴含的伟大精神,完成立德树人目标。从学生课堂表现看,三位小讲师思路清晰,能有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中去,积极思考,讨论交流,踊跃发言,教学效果良好。
杨喜娟七年级语文新授课
《植树的牧羊人》
(推荐人:高海燕)
【主要优点】
1.预习设置层次性强,能考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2.目标制定紧扣教材、单元目标,定位准确。
3.教学环节层次清晰,层层深入,重难点突出。
4.学生自学、对学、群学、展学,学习方式多样。
【思考建议】
上课尽量给学生足够多的小组合作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
杨喜娟七年级语文新授课
《植树的牧羊人》
(推荐人:任玉成)
【主要优点】
1.教师设计了情境式的教学活动,选取典型价值观素材多维度引导学生感知内化,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2.三个任务驱动设置合理,并形成了进阶性的问题链,串联起了整堂课的教学内容,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向深度思考。
3.所有教学活动都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合理、环节紧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做到了“生本位”。
4.教师思路清晰明了,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出,同时设置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善于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帮助培养学生问题发现和解决的能力。
【思考建议】
应设计一些当堂检测试题,落实好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