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一样的女子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星光点点:汤绿萍老师文章分享

创建于2023-10-27 阅读649

星光点点

——汤绿萍老师文章分享

汤绿萍 第二届新星班成员,东阳市横店文荣实验学校教师。曾获东阳市“空中课堂”精品课一等奖,东阳市学科优质课一等奖,论文多次获东阳市一等奖,参与多项课题研究。

梁晓声先生说:“读书的意义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面对复杂的世界,我们更需要吸取书中的智慧和力量,以更加平和、从容而坚韧的心态去应对。这次和大家分享的是毕飞宇老师的《小说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课》,走近毕飞宇。

我不会写小说,也没有写小说的朋友,只是偶然间读过几篇小说、教过几篇小说,但绝不敢说自己是内行人。可能我永远不会攀登上小说这座高峰,但是在山脚下远远地望着,还是十分向往的……

“看一个小说家读小说,就像走到戏台的幕布后面,看唱戏的角化妆,满足了一颗八卦心。”这句话真的说出了我看完这本书的感受,感谢毕老师带我去体验了那么多中外名家的创作历程。尽管他一再强调他的层层分析只是为了讲解的需要,并不代表作者创作时的真实的心理过程,他也说“直觉可以抵达逻辑永远也抵达不到的那个地方”,但我相信每一篇优秀的小说背后一定有一位胸中有丘壑、能运筹帷幄的执笔人。


我从没奢望过自己可以“写”小说,读过这本书后我更坚定了……但是“读”小说还是可以的吧,印象中小说就是故事啊,我总是会带着一颗焦急的心去追逐所谓故事的结局,想着知道了结局就算读完了吧此刻我却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自己多年来的阅读竟是那么肤浅,也许自己从来都算不上“读懂”过吧。

说自己读不懂《小说课》可能会被嘲笑吧,又不是像《时间简史》那样的专业著作,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怎么会读不懂。这样一说似乎我又懂了点。

我懂了,原来逼得林冲不得不落草为寇的不仅是高俅、陆虞候这些敌人,还有风和雪,原来环境描写是这样来刷存在感的啊,怎么感觉和我上课讲的环境描写不是同一个环境描写呢?

我懂了,王熙凤和秦可卿可能并不是单纯的好闺蜜,所以在读《红楼梦》的时候,不仅要看曹雪芹都写了什么,更要看他都没写什么。多么直白又深奥的道理啊!曹先生没写的东西要怎么看到呢?这是不是红学家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啊!

我懂了,用简洁的铺垫来“迎接”主角的到来,要好过那些直白、啰嗦的交代。我们日常教学中总是在讲“铺垫”这个词,到底什么是“铺垫”?说实话我把不准,更别提给学生讲明白,那么带同学们看看奈保尔的《布莱克·沃滋沃斯》,再配以《小说课》的分析,让学生自己体会,而不是拿着定义和所谓的例子给学生“生讲”。

我懂了,海明威的简省体现的是他的自信,文章不是字越多越好,因为“啰嗦其实都是胆怯带来的,他惧怕读者读不懂,他要解释”。想到了自己讲课的时候,声音总是越来越大,话语重复啰嗦,生怕学生没听见、没听懂,原来是没底气。

我懂了,“汪味”的 “平白如话”原来意蕴丰富,需要你去探索和体会……

我懂了,看似娓娓道来、情节简单的《受戒》,每一个人物的出场竟有那么多深意,真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啊。

所以我读懂这本书了吗?就像毕老师说,如果有人问他“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会被逼疯。我也一样。提笔写《小说课》的读后感令我犯了难,想想之前写其他的读后感也是这样,每次都进行得那么艰难,已经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停地做笔记了——值得学习的观点抑或疑难问题,希望在写读后感时,翻看笔记能找到一些灵感,可真正写起来的时候还是觉得力不从心,所以我想我并没有“读懂”吧!我没能洋洋洒洒地写出读后感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之前所写的那么多个“我懂了”其实只不过是“我知道了”而已。除了经济学、美学、完形心理学等等一系列的我觉得陌生的词之外,“小说到底该怎么读”成了最令我困惑的问题。好在毕老师又告诉我“读读不懂的书不愚蠢,回避读不懂的书才愚蠢”。

毕老师的这本书语言风趣幽默,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虽然也存在一些随性的表述,但个人觉得瑕不掩瑜,对各类经典小说精妙的分析与独到的见解仍然能让这本书散发光芒。跟着毕老师,我也遇到了自己喜欢的几个篇目。

《促织》一上来就来一个“抑”,成名被里正算计需要上供蛐蛐,没有就家产充数,瞬间败光,自己去捉,品质不好又遭受毒打,伤得严重不能起床去捉,不捉就更没有希望,导致“唯有自尽”。此时读者为之一叹,心情压抑,咒骂统治阶级的不顾民生,咒骂恶吏的狠辣恶毒。情绪已经沿着抛物线徐徐下落,接着来了一大喜,村中来一个驼背巫指点,成名捉到一只“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超级大蛐蛐,毕老师说,悲剧就有悲剧的原则,所有欢乐都是为悲剧修路。这一波欢乐来得极致,一下子达到了顶峰,情绪上升到了最高点。接着就直线下跌,蛐蛐被自己儿子给弄死了,读者读到此处或许以为到了底,本书写的就是促织,蛐蛐都死了,当然已经到了最低点。偏偏蒲松龄心黑手狠,又给了成名一大打击。毕老师说他就喜欢手狠的,的确,此处真的是让读者难料,让情绪直达冰点。成名的儿子怕父亲责罚,竟跳井自杀,夫妻二人“转怒为悲”毕老师猛夸了一顿蒲松龄对此时成名夫妻两人的描写“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用白描的手法把氛围描写得真真的凄凉悲惨。接着一小喜,发现一个小蛐蛐,又一大喜小蛐蛐竟然非常厉害,继续喜献给了朝廷,免了成名的蛐蛐役,更喜,成名儿子转醒,最喜“田百顷,楼阁万椽”,终。说起节奏就是小悲-大喜-大悲-巨悲-小喜-大喜-圆满。拽着读者的情绪跟着写作节奏浮浮沉沉,这就是小说的节奏把握的非常到位,中间并不觉得牵强,不觉得繁冗,不觉得拖沓或跳跃,重新看一遍原文,恍然觉得是如此的精彩!

说起《项链》。我们一直以来都在控诉资本主义对人的剥削,对金钱的崇拜,但毕飞宇却解读为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契约关系的建立。他的责任、担当、诚信。莫泊桑用了一半的篇幅在惩戒马蒂尔德,他给马蒂尔德“判了十年”。在这十年里,她能像还钱一样耐心地挣钱,还能像挣钱一样耐心还钱。而在文学阅读上,我们缺少的,也是耐心。他这么一说,还真是。如果玛蒂尔德不还钱,就不会这样了。他们的认知是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符合那个时代的社会契约精神。正如《威尼斯商人》一样,二者本质上除了我们现代认为的对穷人的迫害外,更是在宣扬一种契约精神。虽然守约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是依旧要坚持契约。

说实话,写读后感之前,我也去网络上看了看别人写的感想,发现大多数的人都觉得关于《玉秀》的这一章写的不太好,贬多褒少,可我却恰恰最喜欢这一章,因为在这一章里我看到的不是知识,不是技巧,不是见解,不是剖析,我看到的是毕飞宇这个实实在在的人!他写《玉秀》、改《玉秀》的过程,说实话有些让我感同身受。我也接受不了菜籽堆里的白骨,我不知道玉秀做错了什么要遭受这些不公,总之,即便我承认没改前的《玉秀》可能更令人震撼,但作为读者,我不想让她死,相信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吧,好在毕飞宇没有为了写出“好小说”而伤了我们的心,此刻的毕飞宇是仁慈的、善良的小说家。这让我想起了他在专访中说过,他为了写《推拿》,去过诊所,但却没有为了写《推拿》去装盲人体验,他没有把看到的、听到的盲人生活写进去,他说:“为了写小说,我去偷窥、去骗取信任,然后再把朋友掏心窝子的话写到小说里去,这样的事我不会干。”与其说他是自律的小说家,我觉得他还是我刚刚在书中看到那个的善良的小说家。他把他自己与他的作品融合在了一起,不分彼此,这样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应该也是他有如今成就的原因之一吧。

文学如月光,无用,却让人心柔软。文学作品的意义在于它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麦家老师说,读书就是回家。希望每个人都能遇到自己阅读的白月光。

阅读 64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