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秋叶落,一袭黄叶,半日秋凉。在最美的秋天,共赴一场诗意的培训。2023年10月26-27日,由2021-2023年度中学化学省级骨干教师与海南省陈辉、李燕化学卓越工作室联合开展了以“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反思和实践创新案例分享为主题的课例展示交流活动。
26日上午,会议由海南省中学化学卓越工作室主持人、正高级教师、海口教育研究培训院化学教研员李燕老师主持。李燕老师介绍了活动流程。
首先由海南省中学化学卓越工作室主持人、国兴中学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陈辉校长介绍了国兴中学的概况。海南省国兴中学筹建于1989年,1990年正式招生。目前初中共17个教学班级,高中共30个教学班。国兴中学是一所民族学校,是海南省教育厅直属重点中学。
本次活动初中的课例展示交流课由蒋红波老师和符英鹏老师进行课题为《化学式与化合价》的同课异构。
蒋红波老师介绍设计《化学式与化合价》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蒋老师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情况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为化学式的意义,难点为化学式周围的数字。课前给学生发导学案,以问题为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课堂中使用很多表格,引导学生对比表格中的内容从微观方面理解化学式的意义突破重点难点。让学生学会使用比较、分类、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课堂结束后安排检测环节,通过检测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符英鹏老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物质化学式的组成要素,能够梳理出化学式的定义。
2.利用化学史话资料和微观模型表征,从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认识化学式的意义。
3.利用物质分类的方法,掌握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写法与读法,构建物质分类观。
重点:认识化学式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难点:初步建立宏观、微观、符号多重表征的思维方式。
由丁萍老师和陈丽君老师还有骨干教师组成课堂观察团分别观察蒋红波老师和符英鹏老师的课堂。
丁萍老师介绍课堂观察表的设计思路。
观察角度:学生参与状态、学生应答情况、氛围的有效性。
观察要点:课堂设计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陈丽君老师介绍课堂观察表的设计思路。
观测角度:学生的表现、教师在任务五活动的指导行为。从学生的表现来观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蒋红波老师首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化学式的定义,然后通过希沃投屏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归纳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以水、铁、氯化钠三类物质分别代表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的意义,以表格对比的形式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凑,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符英鹏老师利用视频导入新课学习,视频中的物质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利用化学史引出化学式的意义。分小组找分子模型、原子模型、展示氯化钠模型,利用分类的思想让学生归纳化学式的书写、读法和宏观、微观意义。符老师注重课堂活动安排,利用模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课后由丁萍老师和陈丽君老师分别阐述对两节课的观察。
丁萍老师的观课组从学生和老师的角度对蒋洪波老师的课堂进行了观察。
学生角度:学生参与度和应答情况、重难点突破环节共提问了7个问题,有三次全班回答,6次个别回答,但学生的生生互评较少。
教师角度:教师能利用常见的物质进行导入,建立轻松、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能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教学,有部分同学参与了师生互动。学习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有关注学生的需求,有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
陈丽君老师的观课组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师在任务五中如何指导学生突破难点方面进行观课汇报。
学生的课堂表现:整节课学生的课堂氛围活跃,有学生单独回答。学生能找出微观粒子模型,但宏观意义的突破没有微观意义好。
教师的指导:教师能利用模型和分类的思想指导学生发现化学式意义特征,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给学生去思考去表达会更完美。
最后由陈辉校长进行点评。陈校长首先肯定了两节风格不同的课堂教学,然后利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告诉我们这节课的核心就是给物质起名字。用什么方式给物质起名字又好记又好用还能更好地交流。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上,要把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调动起来。陈校长指出化学老师就是科学老师。科学老师的任务是传递科学思想、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只有老师提升自己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微讲座一:《基于化学观念建构的初中化学用语教学实践研究》
首先由琼海市嘉积中学王冬荣老师进行分享。她讲座的题目是《基于化学观念建构的初中化学用语教学实践研究》。
王老师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的初中化学四大核心素养说起,她强调初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一脉相承,但也有不同之处。
王老师总结的关于宏-微-符三重表征的教学策略有:1加强学生实验实践,增加学生宏观表征的体验;2. 合理使用微观模拟,增强学生微观世界的可视化;3. 理解化学用语意义,强化化学符号表征的中介作用;4. 加强三重表征转换,提高不同表征间自由转换的能力。
王老师的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案例,带给与会老师们巨大的启发。
微讲座二:《浅谈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策略》
第二位进行分享的老师是三亚教育研究培训院的田玉胜老师。他的讲座题目是《浅谈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策略》。
对于化学式的教学,田老师建议老师们从这五个各方面入手:1.眼中的宏观形象-实验观察、自然观察;2.脑中微观形象-充分发挥想象力,产生对原子、分子的思想体验(微小、运动、间隔、相互作用,化学反应中的运动);3.手中的微观模型-模型化:组装原子分子;4.笔下的微观图示- 思维可视化,画出心中形象的原子分子;5.心中的指代符号-把思想中的微粒符号化。
对于化学方程式的教学,田老师建议老师们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1首先要有感性的基础-多做化学实验;2.头脑里安装一架扫描轨道显微镜(想象);3. 读图想象微粒的运动;4. 画图表达微粒的运动;5.用手装配模拟微粒运动;6.符号表达微粒运动。
田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调和生动形象的案例,带领老师们重新认识化学用语的教学,让大家受益匪浅。
微讲座三:《初中化学教学的三大难点与突破策略》
最后一位进行分享的老师是东方八所中学的林梦涛老师。他的讲座题目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三大难点与突破策略》。
林老师今天的讲座从三个方面展开,各个击破初中化学的教学难点。
林老师站在理性认识化学变化的高度,归纳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变化观的建构途径。令在场的老师们感受到初高中衔接的重要性。最后林老师总结了初中重要的化学观念。可见初中化学虽然只有短短一年,但是内容丰富,对学生的意义重大。
会议最后一项,由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的化学教研员李燕老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李老师首先感谢了三位老师的精心准备和精彩分享。同时她希望老师们能够尽己所能,用心备课,将爱心融入教学,用教学智慧去改进教学行为,并尝试利用科学探究、微项目、跨学科实践活动,不断帮助学生构建化学学习思路和方法,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27日上午,首先由西南大学临高实验中学的许国萍老师和文昌中学的张予松老师,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及课堂设计说明。
课例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主讲人许国萍(西南大学临高实验中学)
许国萍老师的教学环节主要如下:环节一通过用途,认识性质,本环节通过创设生活中去油污的情境,体会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生活中的应用,启发学生思考物质性质,发展学生用途与性质的大概念。
环节二回忆旧知,建立新知。通过回忆碳酸钠的性质,引导学生从宏观的物质类别到微观的微粒视角,自主建构碳酸钠和碳酸性性质,发展学生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能力。环节三分析转化形成观念,本环节通过创设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实现碳酸钾和碳酸氢钠之间的转化,从而完成学生的知识建构
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基于物质微粒和类别预测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充分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
课例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主讲人: 张予松(文昌中学)
张予松老师主要教学环节如下:第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瓶超市可乐,分别倒入两个塑料瓶中,用力振荡,均产生大量气泡。从生活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以及溶液的酸碱性,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第三个环节:通过精心设计驱动性任务,引领学生思考、提出猜想与假设、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验验证,在潜移默化中落实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实验探究三,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利用气球膨胀速度和大小来探究等质量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足量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和多少,这样能更直观的展示反应速率及产生的气体量。实验探究四,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通过对课本实验改进套管实验,新改进的装置不仅节约资源,并且实验对比明显。此环节符合新课标要求,重视实验在学习化学中的基础作用,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充分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能力。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建立思维模型
刘晓峰老师(华东师大澄迈实验中学)发表对许国萍老师课例的观察和评价。
刘晓锋老师根据课堂观察量表分析指出课堂教学要提高问题的有效,问题的设计要简洁、具有启发性和阶梯性。注重科学的严谨性,比如炸油条物质的选择,酵母和面碱的发面效果不一样一,目前一般使用酵母。
覃小芳老师(海口四中)发表对张予松老师课堂的观察与评价
覃小芳老师依据课堂观察量表的分析,指出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要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分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有效的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推理性、创造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有效性,有效的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最后指出在在本节课的的设计要凸显用途与性质之间关联的学科思想和和学科思维,发展学生认识物质的模型和方法,强化物质类别视角。
李燕老师做归纳和总结,学习是一条永不停歇的道路,这次培训像一盏指路明灯,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相信只要坚持学习,不断成长,定能遇见更优秀的自己。
10月27下午,陈辉、李燕卓越工作室成员与省级骨干教师一起参加高中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经验分享会。会议由胡金来老师主持。
微讲座一:《提炼化学核心观念,推进单元整体教学》
海口市琼山中学,陈垂胜老师分别从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何谓“大概念”?何谓“单元整体教学”?单元整体教学等四个方面进行分享。陈老师指出基于化学课程标准,落实核心素养。并指出5大核心素养分别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陈老师以具体的案例《氧化还原反应》、《氯及其化合物》从引领性学习主题、素养导向教学评目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挑战性学习活动和发展性学习评价等5个方面,诠释了依托“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
陈老师以《有机化合物》为例,从引领性学习主题、“教-学-评”目标、真实的问题情境、挑战性学习活动和发展性学习评价等5个方面,阐述了何为大概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
微讲座二:《问题为导向的情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海南省农垦中学鲍红家老师也指出教学的标准离不开课标。新课程强调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创设丰富多样的真实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构建核心观念,在真实情景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落实基本概念和理论。
鲍老师提出选取情境素材时,要选择支持、服务教学、驱动性问题情境,有认知功能价值的素材,一般性的举例不列入。且在活动的设计时,要体现科学思维过程。
鲍老师以《天之涯水泥厂低碳方案设计》为例,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如何落实以问题为导向的情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最后,鲍老师指出教学策略应含有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创设丰富多样的真实问题情境。发挥核心概念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作用。重视开展高水平的实验探究活动。
微讲座三:《笃行致远,惟实励新--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研究与实践》
万宁市第二中学钟雪霞老师从为什么要研究教学评一致性教学、什么是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和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实践三个方面进行分享。钟老师教学评一致性是课程原理的基本要求,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规律,是国家课程设计最终转化为学生实际素养必须遵循的原则。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自然也必须符合这样的要求,依据这样的规律,遵循这样的原则。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变革,是从方案设计到课堂实施全方位的专业探索。
最后由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资深教研员、正高级教师 李燕老师作点评,李老师对上述三位专家老师为今天下午的培训所作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同时也肯定了全体参训教师对本次培训的高度重视,本次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李老师对全体参训教师提出了希望:希望全体参训教师以本次培训为契机,进一步将本次培训中学习到的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希望老师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一定要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希望老师们一定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摸索出一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更有利于核心素养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学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