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01

尚舒
创建于2023-10-26
阅读 35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遗教三经》  

  

《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和《八大人觉经》。


先学:《佛遗教经》全称叫《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的。

   

看经题

佛遗教:是别名。经:凡佛所说皆为经,经是通名,经前面的字是别名,佛遗教三个字是别名。其中,佛为能说之人,遗教为所说之法。  


遗是遗留,是佛陀遗留下来的法。《佛遗教经》是以人、法立题。


佛:梵语布达耶,翻译成佛陀耶。简称佛陀或佛。佛是圆满觉悟的圣人,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


 正觉就是阿罗汉,能断除三界之见思烦恼,能断分段生死。正等正觉就是菩萨,觉悟等同于佛,但是还没有圆满叫正等正觉。修行圆满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能断除见思、尘沙、无明的一切烦恼惑业。圆满觉悟的人叫做佛。


 与佛不同的是众生。菩萨有无量的大悲心,无量的智慧心叫大心之众生。声闻、缘觉叫解脱之众生,能够解脱见思烦恼。


六道轮回的众生,叫迷惑的众生。人、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之众生,因为惑业苦之相续,轮转不息,自己不能够做主。

 

佛断无明,如从梦觉,不但自觉,还能觉他,觉性圆满。遗就是遗留的意思,教就是训诫教诲。


经有贯摄、藏法、释义,贯穿三世。贯穿佛讲的义理使之不散失。


摄是摄受身心,趣于佛的法义,法随法行,乃至能够得到智慧解脱。


藏是佛说法亘古不变,不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法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之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简称《佛遗教经》。垂,将入未入之时叫做垂。

 

四种涅槃:

涅槃叫离过绝非,不生不灭之义。有四种:


第一叫自性清净涅槃。人人本具,在佛不增,在众生不减,是我们的清净真如佛性。


第二叫有余依涅槃。余是余留,依是依靠。

什么是有余依涅槃呢?为三乘圣人,已断见思之系缚而所依之果位,身心尚在,此曰有余依涅槃。


三乘指的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


四果指的是初果、二果、三果到四果阿罗汉。即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初果罗汉断见解方面的疑惑。二果,三果到四果,断思惑与思维方面的微细烦恼惑业。 


有余依涅盘,就是三乘圣人声闻、缘觉、菩萨,破除了见思烦恼,和尘沙、无明之惑。有余依涅槃就是人虽证果了,业报身还在。


涅槃是一种境界,不是死了叫涅槃。没有那种境界,死了也不是涅槃,叫梦幻生死。


第三叫无余依涅槃。就是三乘圣人灰身泯智,复归无名无物之本体,今正约此论垂入也。三乘圣人到临终了,叫无余依涅槃,连最后的业报身也解脱了。


第四是无住涅槃。就是诸佛菩萨和大菩萨摩诃萨有智慧故不住生死,不执着生灭烦恼,有慈悲故,不住涅槃。不住生死,故能非灭示灭;不住涅槃,故能非生示生。  

不住生死,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就有生灭相,生灭相就是生死相,你就住在生灭不停的境界之中了。


不住涅槃,涅槃是不生不灭,二乘圣人,在自己证得的涅槃境界里面不愿意出来,没有大慈悲心。菩萨不住涅槃,故能非生是生。


涅槃三义:

第一,性净涅槃,法身理体,不生不灭,即法身德。


第二,圆净涅槃,般若智慧,断惑证真,冥合性真。即般若德。


第三,方便净涅槃,解脱,方便示现,起诸应化。即解脱德。


涅槃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


体相用

 

以涅槃三义对应四种涅槃来解释:性净涅槃及无住涅槃是体,圆净涅槃是无住涅槃之相,方便净涅槃即无住涅槃之用。


有余依是证到涅槃的境界了,身体还在。无余依涅槃是生命到了或圆寂了,进入涅槃的境界身体也没有了。有余依和无余依涅槃在二乘圣分中,二乘指的是声闻和缘觉乘。则摄受圆净涅槃即证得偏空涅槃的。二乘人证得我空,不能证得法空,能够断除见思烦恼。


二乘圣人的境界,断尽见思分段烦恼,未尽尘沙无明和变异。如果在佛的份上,则摄受方便净涅槃。


释迦牟尼佛初成道的时候示现跟二乘圣人一样,需要来投胎,那是方便示现,是佛涅槃的妙用,涅槃有体、有相、有用。


略说对平时佛的广说。

略说主要是对二乘人讲的,对出家佛弟子,就是比丘也摄含四众,包括在家出家。教,教就是佛的教诲。戒就是佛的训诫。


翻译经典的人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姚秦指秦朝是姚兴所建。  三藏指的是经、律、论。


法师是能够三学圆融,代佛宣扬,弘扬佛法的人。

鸠摩罗什翻译成中国的话叫童寿。年龄不大,寿指的是有长者之德。



经文

佛经分三大部分:有序分。序分又分发起序和正信序。主要的经文部分是正宗分。最后结尾的部分是流通分。


经文:“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以度讫。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佛祖纪念日

佛涅槃日是哪一天?二月十五。

佛成道日是哪一天?腊月初八。

佛诞辰日是哪一天?四月初八。

佛出家日是哪一天?二月初八。 


初传法轮

佛陀在菩提树下,七七四十九天觉悟成佛之后,去了鹿野苑,度化跟他一块出家的五位:阿若憍陈如、阿说示、跋提、摩诃男拘利、十力迦叶五比丘。有了最初的佛法僧三宝。佛就是佛陀。法就是四谛法:苦、集、灭、道。僧就是五比丘僧。


佛从初成道到临般涅槃,讲经说法49年,有说45年,度人无量。佛回顾一生,从鹿野苑度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转就是转烦恼成菩提,转变我们的执着。


六祖慧能在《坛经》上讲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法轮两义

第一,佛法能够碾碎我们的烦恼。

第二,佛法辗转、流传。能够自度度他。


此生度的第一个弟子是阿若憍陈如。最后一个弟子是须跋陀罗。


所应度者皆已度讫。释迦佛讲经说法49年,能够见佛、听闻法的弟子到须跋陀罗就结束了。


后来的佛弟子虽是能听经闻法,但是听不到佛讲,只能听到佛的遗教,只能说跟佛法有缘,无缘见佛。八难之一就是佛前佛后难。


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


四种圣树

释迦牟尼佛在无忧树下诞生。

菩提树下说法、觉悟成佛。

娑罗树下,圆寂涅槃。

七叶树边上的石窟里面结集经典。

这四种树统称叫菩提树。


经典结集

佛陀圆寂后,大迦叶尊者主持,由阿难尊者诵经,优波离尊者诵律,富楼纳尊者诵论。经、律、论三藏由此结集。


佛的常随众

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一般经典记录是千二百五十人,五个省略了。其中: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是五个人,耶舍尊者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大目犍连师徒一百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略说法要。法要就是佛说的这些法。 


正宗分

正宗分就是正说经文,正宗分又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是共世间法要,跟世间法有共通性的部分。


第二大部分,是不共世间法,出世间法。   

共世间法


分三大部分:

一、是对治邪业法要。

二、是对治止苦法要。

三、是对治灭烦恼法要。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比丘翻译是除馑,即福田。馑,就是饥馑之灾,除去你的饥馑,让你得福报。比丘僧叫福田僧。

对出家师父要四时供养:饮食、衣服、卧具、汤药。


比丘三义:

第一是乞士,上乞诸佛之法以滋法身;下乞众生之食,以滋色身。

第二是破恶,跟佛出家修行,破除恶法。

第三是怖魔,跟佛出家学法,魔王惊怖。


佛为什么单单跟比丘说法?

有三义:

第一,示远离相故。

第二,示摩诃衍道。大乘方便道。与二乘共故,跟二乘共通。   

第三,比丘为四众之首,则摄四众。


“于我灭后”,佛说“我”,跟我们执着幻相的“我”,概念是不一样的。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是名有我。


灭是涅槃,叫烦恼寂灭,佛示现无余依涅槃叫灭。涅槃之后叫灭后。


波罗提木叉是梵语,翻译成叫别别解脱,或者保解脱。波罗提木叉就是戒律。持一条解脱一条叫别别解脱,也叫处解脱。


两个比喻

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比喻烦恼就像在黑暗常相随。凡夫能够持净戒,戒律就是光明,能让内心清净,消除烦恼,如贫人得宝。戒如渡海之浮囊。戒律是保护你的。


以戒为师

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阿难尊者最后问佛: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陀涅槃之后,以谁为师?佛陀开示:以戒为师。


不持戒虽在寺院,犹隔千万里,坚持净戒无缺,虽隔佛百世、千年,犹在佛圣地。

 

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人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


初明共世间的法要。解脱层次不一样。


次明方便远离清净戒。前面讲的是纲要,后面讲的是细则。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


为什么现在寺院有种地呢?

从唐朝之后,禅宗的兴起,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当时社会形势的逼迫,为了维持生命,禅宗就在山林当中,开荒种地,形成了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弘宗言教,籍教悟宗的家风。

   

阅读 35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