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慢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莫负好秋光,最浓是书香

编辑于2023-10-26 阅读1092

读书不觉已秋深。深秋如画,我们的阅读也随着漫天飞舞的黄叶迎来了第二阶段。近日,英语组的老师们开展了十月份读书交流活动,为英语组“秋的图画”添上一抹色彩。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一本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原本老师怀着一颗真心,深爱着自己的教师这个职业,爱着虽无血缘的孩子,爱着那三尺讲台。然而因为现实中在教学上的种种要求,不少教师心灰意冷。在这本书中,作者帕尔默带领着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带着我们重新审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再次激发教师对这份工作的热情。

今天,让我们来剖析剖析恐惧。

恐惧无处不在。在教师领域,你会恐惧学生吸收不了自己传授的知识,会恐惧自己解决不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恐惧自己看待问题的广度,甚至会恐惧某种教育体制的改革等等。在学生领域,你会恐惧考试失败,会恐惧不懂知识,会恐惧同班的疏离,会恐惧在同学面前自己可能显得愚蠢等等。当教师的恐惧与学生的恐惧交织在一起,恐惧就会束缚我们广泛联系世界的能力,甚至摧毁教与学的能力,恐惧呈几何模型与日递增。所以,我们会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破解这些恐惧,并且洞悉这些恐惧是如何主宰我们的生活的。

在文中,作者提到了“客观主义”,这是一种令我们恐惧的认识方式。我是这样理解的:当我们想要因为恐惧逃避,背离世界时,客观主义便开始“怂恿”你不去探索发现从而保护客观真理。这样,就会使自我和世界疏远,你无法再去探索,无法再去挖掘,进而愈发恐惧。认识世界,是我们探索世间美好事物的途径,我们必须与他人建立联系而不是隔离。如果我们敢于走出恐惧,把认识世界当做一种爱的滋养,去面对未知,我们便可以很好地开启“自我”的道路了,也就是,为什么自我意识对教师而言如此重要的原因。

在这之前,我们必须明白,恐惧不完全是坏的,不完全是病态的,它也可以是健康的恐惧,帮助我们生存,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

楚婧熙老师联想到了自己的经历并分享道:“在实际教学中,观察学生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并不一定是我们认为的那样,我们需要不断更新对学生真实状况的认知,去能够倾听孩子,倾听他们甚至未发出的声音,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事实的真相,从而解决问题。”

曹海霞老师读完后准备这样做:“在信任圈里,‘既不会对歧见听而不闻,也不会让歧见势不两立’倡导‘人人都可各执己见,并对所有意见一视同仁’。一方面,在教师和学生的课堂里,应该鼓励发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另一方面教师之间应该多交流,积极主动请教学习,学习的同时,多间,多听,多总结。”

张俊老师也结合实际分享了她的经历:“作者帕克帕尔默在这本书的第二章写道: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在这一章里作者首先剖析了恐惧,一开始我有点不理解,读完后才发现我理解的恐惧仅仅是一个形容词,而作者剖析的恐惧不仅仅是一个形容词,他更多的是用事实去说明和深层次的剖析了恐惧。我们教学的时候应该更多的去倾听学生,让孩子们发出声音,不要急于去批评他们,我们要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大人,要一步一步启发,他们要渐渐理解学生的恐惧,不高高在上自私的去批评学生,体谅他们内心的恐惧,循循善诱,鼓励学生发出声音,使孩子们在自由愉快的氛围中成长,只有这样老师不恐惧,学生不害怕,才能教学相长。”

李洪梅老师交流了她的收获和见解:“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丰富的理论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带给我很大的启发,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第六条建议,‘后进生的工作’。后进生也许是老师在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是我们在教师岗位面临的问题之一,读完给教师的建议,我知道了世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树叶,学生也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要因材施教。”

刘金艳老师表示自己读完后收获颇丰:“教书育人是个大工程,不可有懈怠之心,对所谓的‘问题学生’要学会倾听,并深情地真正走入了他们的内心。自我解剖后,我感到心灵通透了,期待这学期自己对‘问题学生’教导方式的改变,能让他们逐渐信任我,能把我看成是一个能倾听真话的言而有信的老师,长帕尔默博士一样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主,并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说出自己的真心话。”

李灵贞老师提出她的想法:“帕尔默的反思是不是有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一束亮光的感觉?于是‘不管学生的外在表现给我什么样的误导,我都需要不断更新对学生真实状况的认知。’‘当我开始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的教学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起来。我不再当学生无知,不再不准确地、自私地评价学生。相反,我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因而倾心教学。而且,当我做到这一点时,学生的心灵也能健康地成长。’在这里,帕尔默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清晰的改正方向:理解学生的恐惧;不当学生无知;不再不准确地、自私地评价学生;体谅他们的恐惧。”

“好学生”不是天生就来的,是培养的。每一位学生都拥有成为好学生的权力,但他们都在无意中成为了老师攻击的炮灰,或者是别人的衬托物。大家耳熟能详的有这样一句话,“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嗯,看了,然后呢?如果没有人发现我,没有人“看见”我,没有人化解我的恐惧,我永远只能当观众,看着聚光灯照耀着那些老师喜爱、并且用心关怀的他们。所以,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学生的问题来源,才会有更加合适的应对之策,并不是教师想当然的胡乱处理了之。教育者应当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和恐惧,将其视为多元的、正常的,并诊断学生的“病情”,并悉心考虑如何治愈他,而不是将其按优劣排序。

恐惧可以是健康的恐惧,它能触发我们重新去认识世界,对事物的发生再归因,从恐惧的卑怯中脱身,从而变得雍容大度。从教师立场而言,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一种优质的良性循环。你热切地盼望达到教与学的高潮,而不是退缩和畏惧。

最后,不要害怕。不是说我们心中不该有恐惧,而是说我们不必心慌于恐惧。

“旧书不厌百回,熟读深思子自知。”等待秋去冬来,我们的阅读之旅还在继续……

编辑:楚婧熙

审核:李玲贞

定稿:王玉敏

阅读 109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