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向学 常课常新

三合一小教室
创建于2023-10-26
阅读 190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双新”视域下读写教学研究

暨王伟娟、丁蕾、李文俊、朱莹蓓工作室联合活动

        2023年10月25日下午,“与生向学常课常新——‘双新’视域下读写教学研究”活动在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文杰楼106举行。参加活动的除了四个工作室的学员、曹杨二中语文教研组的老师,还有自广西、浙江等地校长以及市区各校的语文教师们。

       本次活动由区语文学科带头人朱莹蓓老师主持,朱老师介绍了本次活动的研修主题,并指出本次活动也是王伟娟特级教师工作室和丁蕾、李文俊、朱莹蓓3个学科带头人工作室的一次联合活动。而“点面结合组团研修辐射区域成己成人”已经成为曹杨二中语文教研组研修的一种特色和优势。

       本次活动的第一环节是教学展示,今年普陀杯一等奖获得者——蔡文俊老师和施佳颖老师,分别为我们呈现了两堂研究课。

        蔡文俊老师的《扬州慢》从回顾高一学习过的写作任务“拍摄脚本”起步,逐步引导学生结合意象赏析这一首词,进而勾连起这篇课文中《扬州慢》《望海潮》两首词的关系。最后以“歌辞之词”与“诗人之词”比较,在多文本、多体裁的比较阅读中,明确“词”这一文体的艺术特点。课堂以多角度、多文本比较的“诗词鉴赏”作业结尾,与高一的“文学短评”遥相呼应。课堂上,既充满文学欣赏的感性审美,又闪烁文体辨析的理性火花,学生沉浸其中,收获满满。

       施佳颖老师的《品味细微深处——文学短评指导》首先回顾了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目标与已经达成的学习方法共识,列举同学们在《短歌行》意象文学短评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针对同学们难以区分感受与评价以及难以将评价与分析有机结合的问题,通过与第一单元“意象”札记的比较解决前者,将后者作为本节课的课堂目标。施老师选取“乌鹊”意象为抓手,在与其他诗歌中如“鹰”、“云雀”等同为鸟类意象的比较以及同诗内“明月”意象的比较,结合前人评论提炼出评论的多种角度。然后借用孙绍振老师的评点学习如何根据观点调整素材的呈现,以起到与观点要素一一对应加强支撑力度的效果,又通过学生修改习作巩固认识,并在呈现同学修改文本的课堂活动中小结“文学短评”的写作方法与要点。最后,施老师在评论角度与关注方向的延伸点拨后,布置本节课的课后作业。

       本次活动的第二环节是“‘双新’视域下读写结合教学研究”微沙龙。区学科带头人丁蕾老师和工作室学员施佳颖老师首先为我们带来以“读写融合跬步千里”为主题的分享。

       丁蕾老师指出,“读写融通”需要我们在明确单元写作核心任务和细化单元写作目标的基础上,分析单元选文特点,挖掘单元写作要素,用阅读促进写作,以写作提升阅读,达到读写双向融通。今天两堂教学展示课都关注了文学评论,施佳颖老师的文学短评指导课抓住学生写作的难点,重点处理叙议关系,既体现了同一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下不同单元写作能力要求札记到文学短评的逐层推进,又关注了不同学习任务群之间的联系,由人物短评事实与观点的一致为文学短评叙议结合做铺垫。蔡文俊老师的《扬州慢》以文学鉴赏为主,但课前的拍摄脚本照应了必上第七单元的文学脚本,且群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比高一更高要求的文学评论。两堂课很好地体现了教研组读写融通、整合学习内容、教学三年贯通的思想。

        施佳颖老师介绍了自己在本堂展示课中的设计与思考:从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写作任务文学短评出发,结合知识短文定位学生写作难点一一突破:以朗诵脚本设计引领“因声求气”的方式探究作品,形成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选取第一单元重点学习的“意象”切入,在原先札记写作的基础上提炼出合适的意象评论角度,并以第一单元学习活动的诗歌评论表来提供更多的评论角度;结合第一单元进行的新诗分享会、诗歌推荐语、第二单元学习的《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人物短评的写作、劳动者的作文框架构思等一系列读写活动,区分事实和观点,逐步提升根据观点有所侧重呈现材料的能力。同时,也借助本单元针对艺术手法进行的文学短评写提供后续理解情景关系提供支架,为第七单元情景交融散文写作的单元任务做铺垫。打通单元关节,融通读写任务,激活学习经历,以互相关联每一个任务“跬步”通往更深层语文能力提升的“千里”。

       接着,特级教师王伟娟老师和两位高三备课组长陈一星老师、蔡文俊老师,与各位老师分享了“新教材议论文读写任务重组的实践研究”课题。

       王伟娟老师展示了从2021年至今的四轮语文教学研究及其不同的侧重点:第一轮研究侧重“实践与设计”;第二轮研究侧重“实践与反思”;第三轮研究侧重“实践与整合”;第四轮研究侧重“调整与重组”。王老师在经历了四轮研究后,结合三年五册教材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发现目前的议论文写作存在一些问题,期望通过本课题对议论文写作任务作一个整体思考。王老师引用金志浩老师的话鼓励青年教师要以科研促教育,要做学者型的教师。

       陈一星老师对“新教材议论文读写任务重组的实践研究”的市级课题做了详细的介绍,包括本课题的缘起、目前的研究进程以及本课题研究路径图示这三个方面。通过对高三议论文写作序列的“重组”、配套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对相关论著和五册教材的阅读和梳理、对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课题组初步排列了议论文写作能力序列,并整理了教学顺序安排的大致原则:(1)议论文写作构思的顺序(2)从具体到抽象(3)匹配作文题由易到难(4)学生的“获得感”。

        蔡文俊老师就本课题中“如何界定核心概念”这一具体教学案例进行了分享。他结合了语文部编版教材选必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指导,总结了“读写结合”的指导思想与教学方法,展示了课题组“如何界定核心概念”的五个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带领学生阅读《简笔与繁笔》,提炼基础的写作要求与方法;第二课时讲评学生作文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方法;第三课时阅读两篇范文,引导学生提炼进阶方法;第四课时再次讲评作文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进阶方法;第五课时讲评收尾作文,教会学生学会迁移运用。

        “微沙龙”结束之后,朱莹蓓老师指出读写教学研究在我们语文教研组有着优秀的传统,从金志浩老师开始,我们的研究一直在继续,包括我们四个工作室也是在“双新”背景下各有侧重地在开展研究。其实,读写教学可以研究的点是很多的,今天我们选择了其中两个研究点来进行分享交流。一个是如何有效落实单元写作任务——文学评论的写作,一个是正在进行的关于“新教材议论文读写任务重组” 的课题研究。

        活动最后,市教研员范飚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范飚老师指出,蔡文俊老师的《扬州慢》体现的是“读”,施佳颖老师的展示课体现的是“写”。“读写结合”具体到某一个写作任务或者某一篇阅读时,读写之间的复杂关系仍然需要思考。

        范老师点评道:蔡文俊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点线结合,强调了三个目标之间的密切关联。课前预习作业、课后作业和课堂相连接。通过预习作业搭建教学支架,推动了学生进一步思考,且与课堂的教学目标紧密关联。在上课过程中,教师的情绪状态非常饱满,感染了学生,也显示出教师的教学敏感、教学经验和教学态度。这堂课的导入部分非常精彩,帮助学生回顾了旧知、划定了基本的学习范围、反馈了作业的大致情况,在此基础上进入到虚实问题的探讨,效率非常高。总的来说,这是一节值得回味的课。施佳颖老师的这堂课立足于统编教材的单元写作任务,联系学校已有的教学资源和成果进行了丰富的教学实践和反思,这是非常可贵的。范老师指出,每个单元给予学生写作指导的时间非常少,而学生个人的体验感悟又千差万别,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思考:文学短评讲什么?议论文的叙议结合和文学短评的叙议结合的差异在哪里?教材指导我们要说出自己的理解,但个人的理解必然是建立在了解了别人的理解的基础上所得出的。同时,在教学实践时,我们需要寻找小的切入口,以小见大,深入细微深处。教师在对写作任务进行重组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写作要素需要进入到写作任务中去。在设计任务时,将写作要素放进去,课堂效率或许会更高。

       最后,朱莹蓓老师总结,范飚老师的点评让我们对于“双新”视域下读写结合教学研究、对于大单元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了许多新的启发和思考。通过本次主题教研活动,教师们也会在不断地体味、反思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专业化成长走向深入。

    (曹杨二中语文组马宇 李沁怡供稿 丁蕾 朱莹蓓审阅)

    特别说明:配乐演奏  心音悦吉他艺塾 Ryan

阅读 190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