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家庭、学校和社会携起手来
共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在孩子需要的时候
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2021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报告显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7.4%。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3成,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4成,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0.9%-12.5%。
抑郁的平均水平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抑郁在青少年群体中不是小概率事件了。很多孩子不知道或者没有能力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抑郁症状,只是每天纠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产生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和怀疑。
一些家长只看到表面现象而不了解潜在的根源,误把青少年抑郁当成是青春期叛逆,习惯性认为孩子叛逆、不愿学习、意志力不足、内心不够强大等。这种误解往往会加深亲子矛盾、家庭冲突,甚至加重孩子的情绪问题。
父母觉察到孩子的异常并提供积极的关心、尊重、理解和支持,成为孩子所需要的陪伴者,将会极大地影响孩子情绪变化,帮助孩子顺利完成青春期的自我探索,减少青少年抑郁症发生。
如何辨别青少年潜在抑郁的求救信号?让我们共同学习。
出现这些表现时,孩子可能抑郁了
1、孩子的情绪状态异常
➤ 情绪容易变得低落,难以高兴起来;
➤ 容易烦躁,不耐烦,发脾气;
➤ 情绪敏感,容易悲伤哭泣。
2、孩子的兴趣改变
➤ 对喜欢的东西兴趣变弱,乐趣减少;
➤ 对新颖的东西没有兴趣,无精打采,经常有无聊感;
➤ 喜欢寻求刺激,做出一些伤害自己的行为,例如抽烟、酗酒、自伤、离家出走等。
3、孩子在校表现的变化
➤ 出勤情况:不愿意上学,甚至不想去学校;
➤ 学业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变得很糟糕;
➤ 行为问题:与人打架或者被打,被同学排挤孤立。
4、孩子的社交行为变得不正常
➤ 与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减少了;
➤ 课外活动或周末活动的模式突然改变;
➤ 远离人群,放弃以前建立的友谊和社交活动,退回到自己的房间或者转向网络世界等;
➤ 过于黏人,不可控制地需要跟某个人待在一起;
➤ 对他人的行为敏感,容易对他人的行为产生极大的情绪反应。
5、孩子的身体状况变差
➤ 容易疲劳,感到精力不足,喜欢赖在床上;
➤ 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忧虑,害怕自己患上不治之症;
➤ 出现与生理状况不匹配的身体不舒服,如头痛、胃痛等;
➤ 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
6、孩子的饮食失调
➤ 对食物变得很挑剔,对食物的兴趣减弱甚至丧失了;
➤ 突然有不可抑制的进食冲动,不能享受进食的乐趣,只是机械式把食物塞进口中吞下去,肚子很难受也无法停下来;
➤ 突然吃超量的食物,食后催吐,吐后再吃。
7、孩子的睡眠不稳定
➤ 失眠,入睡困难,翻来覆去睡不着,或者容易早醒,醒后无法入睡;
➤ 睡得过多,即使每天睡十多个小时,醒来依然疲惫不堪;
➤ 睡眠过程中梦多,容易惊醒。
8、孩子的认知功能下降
➤ 注意力集中困难,学习效率变低,需要花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功课;
➤ 记忆力下降,不容易记住要学的知识,记住了也容易忘记;
➤ 做事犹豫不决,即使简单的选择也变得很困难。
9、孩子的自我评价变低
➤ 对过去的错误耿耿于怀;
➤ 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
➤ 失去活着的意义;
➤ 不恰当的内疚感,将事情不好的结果过多归责于自己;
➤ 反复思考死亡,觉得自己死了可能会更好;
➤ 反复出现自杀的想法甚至有具体的自杀计划。
10、家族有抑郁病史
➤ 有研究表明,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病史,子女发生抑郁的风险增加4-6倍,并且子女发病年龄会偏早。
家长要加强观察和警惕
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心情压抑、愉悦感缺乏、兴趣丧失,伴有精力下降、食欲下降、睡眠障碍、自我评价下降、对未来感到悲观失望等表现,甚至有自伤、自杀的念头或行为,持续存在两周以上,就要警惕患有抑郁症的可能,及早找专业的医生问诊。
另外,还有不少人会莫名其妙地表现出一些躯体化症状,比如头疼、经常拉肚子等,这样的抑郁症通常很难发现,患者一般不会到心理科就诊,跑到其他科室又查不出原因,也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专家强调:打破孩子不良情绪生长的温床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表示,有些父母陪伴缺失,将孩子丢给老年人带;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让孩子长期活在巨大压力中,总是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有些家长对孩子完全贬低……这些都成为了孩子不良情绪生长的温床。
孩子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家长应该怎么样帮助孩子去调节这种情绪和心理呢?
第一,不要总拿自己孩子去跟别家孩子比较,特别是自尊心强的孩子,不能给他太大压力。
第二,要放松,孩子要有学习的时间,也应该有玩的时间。
第三,要运动,运动本身可以改善情绪,释放压力。
第四,生活要规律,不能每天作业都写到半夜,要给孩子休息时间,帮助他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