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语文教材
在古代我国语文教材大致可分为蒙学读本、文选读本、儒家经典。
1.蒙学读物(识字课本)——蒙学读物里面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百千),《急就篇》。《幼学琼林》(生活知识小百科),《增广贤文》(为人处事之道),《声律启蒙》(对联撰写方法),以及神童诗。蒙学读本种类多样,与蒙学辅助读物相辅相成,其特点在于:内容包罗万象,涵盖自然、历史、地理、生活、伦理等方面;语言通俗化、趣味化,好读易记适合儿童心理;功利性强,广见闻,利日用,懂义理;道德倾向明显。唐老师建议以山歌作为学习声律诗和押韵的起步。他提出:要学会写律诗、对联,必须要多背诗,增强语感,尤其是课标后面的诗歌跟文言文背诵,平时加强常识积累,多读文化经典。对于背诵,唐老师说:“我们一起共勉”。
2.文选读本。文选读本的标准一直都没变,是“文质兼美”,“文”是指工具性、是语言符号;“质”是指审美、文化。例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从文选读本角度看,主要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衬托北方的秋味更浓(但更多是在衬托其特点的基础上来表达其喜欢)。
3.儒家经典。儒学经典里面都有儒释道的影响,以《故都的秋》为例,郁达夫写秋,偏偏要写北平的秋味更浓,这不是单单为了衬托北平的秋味浓,而是借以表达对北平秋的喜欢,进而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文选读本里面基本上都会带有儒家痕迹、影响的特色。现代作品里面就是没有释道也会有儒家特色。)
二、现代语文教材的变革
现代语文教材的变革始于二十世纪初期,受清政府“兴学校,立新学”和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1904年,语文独立成科,揭开了现代语文教育的序幕。1935年国文百八课(现代语文课本的蓝本),叶圣陶,夏丏尊。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一年后又合并。
从明末清初到改革开放,现代语文教材经历了黄金时期,劫难时期和黄金鼎盛期,从文言教科书到到单元教科书,从一标一本到一标多本,我国语文教材日趋完善,文质兼美。
对于文选读本的讲解,以《故都的秋》为例,在课堂上可以略讲甚至不讲郁达夫的本身的经历之类的,重点在于探讨怎样表达情感,语文应该放在课堂教学中,而不是在知人论世。
另外,唐老师除了为我们介绍现代语文教材的变革,还提到了社会对于“双基”的批判主要在于我国的教育在于对知识的操练过多以及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性发展。然而在唐老师看来,我国教育固然存在弊端,但当下的教育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我们应该为增强中国教育话语权而努力。
10.25新课标教学论第七次心得收集
https://kdocs.cn/l/clvaPrQNW7H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