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一件小事说起。
小李频繁违犯学校纪律,老师对他采取了很多教育措施,但是都不凑效。小李还是一副满不在乎、大大咧咧的样子。面对老师的苦口婆心、谆谆教诲,小李根本懒得回应。根本无视老师的存在,让老师很生气。这一次,小李又一次严重违犯校纪,在课堂上用手机玩起了游戏。老师忍无可忍,便拿起手机拨通了家长的电话,告诉孩子在课堂上玩手机的这件事。老师希望家长能够配合学校教育孩子,不要让孩子把手机带到学校来。
谁知,家长没有听完老师的讲述,就打断了老师的话语,用不屑一顾的口气说:“带手机到校怎么了?那不是为了联系方便吗?”老师给家长解释学校禁止带手机的初衷和目的。家长根本没有耐心听老师解释,连续直呼老师的名字三遍之后把电话挂断了。
这位老师感到非常委屈,认为老师根本不尊重自己,自己对孩子的一片好心得到的竟然是家长这样的回报,挫败感特别强。连日来,熊孩子的一贯表现浮现在心头:故意不穿校服,上课趿拉着拖鞋,迟到,上课嚼口香糖,不写作业,有时候家长假惺惺地问老师,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似乎这就是对孩子的重视。现在竟然这样对待老师……越想越生气,越生气越想不开。
这其实是一个家校关系如何定位的问题。
首先,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家长,老师不能生气。家长群体中形形色色,什么样的人都有,我们不能奢望遇到的每一个家长都通情达理、知书识礼。不是每一个家长都适合做父母的。《大学》中有一句话“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老师一定要记住,我们教育的是人家的孩子。师生关系只是一阵子,父子关系却是一辈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老师,但是,一辈子却只有一对父母。虽然不图家长感恩戴德,最起码也不要让人家心怀愤恨。因为教育人家的孩子得罪家长的做法是很划不来的。
其次,在问题生的教育问题上,不要对家长抱太大的希望。有时候,家校沟通,相互配合,确实能够形成教育合力,在孩子的教育上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但不是每一位家长都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杰作。老师可以想一想,他已经把孩子教育成这样了,你又怎么指望他在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上帮忙呢?遇到问题学生,努力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如果无法得到家长的支持,老师就竭尽所能去教育和转化他。千万不可为了争取家长而和家长发生争执。这无异于扩大了自己的对立面。老师本来是面对问题学生,经过这么一折腾,结果是老师不仅要面对问题学生,还要面对问题家长。因为家长和学生站在了一个立场上,共同对付起老师。有家长给孩子撑腰,问题生会更不好管教。
由于家长和孩子的特殊关系,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大的。特别是家长要是当着孩子的面数落老师的不是,那么,老师在孩子心目中将威信扫地,对孩子的影响力就会大大降低。
第三,在家校沟通中,需要讲究沟通的技巧。
老师和家长的沟通,不应仅仅是告状。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脸面,老师批评和数落孩子的不是,就是在指责家长。老师和家长沟通的时候,要多说孩子的长处,让家长感觉到很有面子。就算必须说问题,也要学会迂回,换一种方式,让家长感觉到老师管教孩子是切切实实为了孩子好。不管家长多么不通情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希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好。那么,老师在给家长交流孩子问题的时候,也要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考虑,而不要一味强调纪律,更不要给家长谈班级积分中扣分的事情。至于班级积分和学校规章,家长不太在意。他更关心自己孩子的利益。
比方说,有孩子带手机到校,我在和家长交流的时候,就只字不提他违反纪律的事情,而是告诉家长,孩子正在长身体的时候,用手机太多了对视力发展不好。有一次,我们班一个孩子把手机带到了学校,被我发现后,我和孩子的家长进行了沟通和交流。这个孩子很内向,甚至有点自闭的症状,学习上是一窍不通。先给他汇报孩子在学校的优点和长处:“孩子很懂事,从来没有给老师惹过事,上课的纪律也非常好。”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优点,只要善于寻找,就能发现。然后,我向家长表明我对孩子的关心,“就是有一个缺点,孩子太内向,很少说话,我教他这么长时间了,很少听到他说话。每次叫他站起来回答问题,他都是低着头,好像犯了错一样。一个男孩子不敢大胆说话,长大后怎么和人交往呢?是不是你们在家吵孩子吵得太多了?”让家长切切实实感受到老师是在为孩子着想。在充分铺垫的基础上,我问家长:“听说你给孩子配了一部手机?”我只是了解情况,而没有告诉家长孩子把手机带到了学校。家长如实告诉我:“为了给孩子联系方便,给他配了一步旧手机。”我告诉他:“孩子本来就很内向,平时很少说话,也不和别的孩子交流。我担心他玩手机时间太长了,变得更加自闭。我觉得不管孩子学习成绩如何,最起码要让他心理健康。”家长听了以后,完全赞同老师的意见,表示要对孩子的手机进行管理。
老师和家长永远站在两个立场。老师可能更多的是班级的积分,而家长可能更在乎的是孩子的成长,作为老师,要学会变通,把这个两个方面有机协调统一。
比方说,孩子上学迟到的问题,可以从影响孩子学习的角度来说:“孩子的成绩本来就不是十分突出,又不能按时到校,那耽搁不就更多了吗?”关于孩子穿校服的问题,可以从避免孩子盲目攀比的角度来说:“大家都穿着校服,看上去多么精神。孩子有很强的虚荣心,如果他和别的孩子盲目攀比,穿奇装异服,相信也不是你愿意看到的。”孩子损坏了公物,明确告诉家长:“其实赔钱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让他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把话说白了,相信家长也会理解的。上课扰乱纪律,不要说影响老师讲课和其他孩子学习,关键是孩子本人的注意力不集中会影响学习效率。很多问题,只是换一个角度,结果就截然不同。
没有一个家长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只是有的家长爱孩子的方式不对。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起来,只是有的家长对好的理解有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用专业的态度、专业的能力去说话,把话说到家长的心里,让家长感觉到老师严格要求背后的“柔情蜜意”,而不仅仅是冷冰冰的要求和规矩。其实每一条规章制度的制定都是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考虑。当家长从心理上认可和接受了老师,认为老师在替家长和孩子考虑,家校关系就可以很亲密。就算有些问题不是十分一致,也不会故意为难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