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咖来不如追咖去 — 行走在追梦教育路上的向阳人

关关
创建于2023-10-25
阅读 46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10月21日—22日,我们四名教师参加了教育梦—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虽然只有短短两天时间,但每位名师的风采都让我们受益匪浅,名师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生动的示范课以及对新课标的解读,给几个学习伙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圳特级教师刘恋老师的《两茎灯草》这一课,给我们展现了任务群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为了让学生在情境任务中激发阅读兴趣与提高思辨能力,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就要关联课文的阅读材料,关联有价值的阅读材料,关联能对比思辨的阅读材料,在老师精巧问题与细致引导下,让学生在这借助阅读材料与文本对比,让思维产生碰撞,对好书产生兴趣。那么在教学设计上就要打破常规,巧妙设计,让学生从被推着阅读向自愿阅读迈进入。

  王崧舟教授的“致敬鲁迅”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堂课,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融合为一体,相辅相成,利用这两篇课文,再补充课外资料,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入感受鲁迅精神,以及鲁迅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体现了“致敬鲁迅”的主题。王老师在课后的讲座中也提到,这个单元的学习任务群主要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虽然两篇课文是文学作品,但在课堂上,两篇课文是作为资料而出现的,体现实用价值。同时,我们也被王老师的朗读功底深深折服。在创设情境,讲到鲁迅先生逝世的环节时,王老师一开口,便将我拉回到了那年的万国殡仪馆,陷入悲伤之中。当朗读《有的人》时,王老师时高时低,时急时缓的朗读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人不由得对“第二种人”心生向往,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季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全文有一个支点,那就是“中华不振”。季老师抓住这个核心线层层教学,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 的语句词,从而体会到周恩来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伟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高子阳老师执教的四年级《麻雀》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教会孩子学习写作方法的重要性,不仅在每一节作文课,而是要贯穿在平时上的每一节语文课当中。生活的美无处不在,我们要学会生活,才能创造更多的语言文字。在他提到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思考中,高老师建议老师把教学目标改为教学要求,提出“诗人就是创造者”的理念,在写作文的时候要用“加”法。

  陈金龙老师执教的三年级《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节课,让我们明白,最重要的还是课堂,老师是课堂的引领者,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陈老师在做真实教学三部曲——课标•课文•课堂主题分享时,采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对课标、课文、课堂进行了总结。陈老师把课标制定者比作修完铁轨的人,完成任务了就离开了,也许10年之后再回来;把教材编写者比作造完火车的人,完成任务就离开了,也许经常会来修修补补;把成千上万的教师比作驾驶列车的人,每天都要在铁轨上运行,不但要安全平稳,还要培养出一批批会驾驶列车的人(学生)并送到终点。因此,陈老师说,面对课标与教材,教师才是当事人,用教材教课程,来达到课标要求。

        

         姜树华老师执教的三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节课,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让孩子发挥奇特的想象力,开拓孩子思维方式的独特性非常重要,孩子的大脑是无穷无尽的,丰富多彩的,我们必须要提升作为语文老师的各项自身素质,根据不同的体裁,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姜老师讲解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三字诀使我们印象深刻,第一个字“整”,第二个字“联”,第三个字“活”,我们要运用串联加并联的方式整体去教学。

  崔云宏老师执教的六年级《夏天里的成长》这节课,使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在讲课文的时候,崔老师主张要“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要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造学生思维品质,要不断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审美思维,教师要有互联网思维,要从点到线,从线到网,从网到结构体进行教学。建构核心素养的主体是学生,不是老师,更不是其它,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学会放手,把主体还给学生。提到语文核心素养聚焦:a、关键能力:能做事;b、必备品格: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c、正确的价值观:始终如一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

  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同样,没有扎实的功底,也上不出有温度、有深度、有厚度的课。教无止境,研无止境,作为青年教师,我们一定要多学习、多实践、多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矢志不渝地追随名师脚步,脚踏实地走好教育之路。

阅读 46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