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明———城关镇宜洛小学国学经典分享会(十九)

宜洛小学
创建于2023-10-25
阅读 195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如天上繁星夺目璀璨,星光熠熠。诵读中华经典,会使我们成为一个博雅多才的人。诵读中华经典,会使我们成为一个儒雅有品的人!

     今天我们分享《雍也第六》的四至十二章。

  在主持人张丽君老师的带领下,老师们沉浸在《论语》的书香书韵中。

  张丽君老师分享雍也篇第七章内容,能做到仁这件事本身就很难,而时刻不违仁,事事保持仁更是难上加难。孔子赞誉颜回告诉我们,仁这件事虽然非常不容易做到,但是只要你坚持不懈,一心向之,是能达到的,正如滴水成河。所以不要听到难,就产生畏难心态,就放弃,给不努力找借口,不试试你都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仁德的修养要循序渐进,也要时刻不懈怠,坚定自己的内心,常言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史凌宇老师分享了雍也篇第四则内容。文中,孔子以“仁爱”为出发点,提出了“君子周急不继富”的观点,认为接济富人,就好比锦上添花,没什么意义。接济穷人,救人于危难之间,雪中送炭才是君子应当具备的美德。

  李冬梅老师分享的是《论语》雍也篇第六则:“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切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孔子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

  杨喜丹老师分享的是《论语》雍也篇第三则哀公问:“弟子熟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就是借颜回提醒后人,要做好情绪管理,无论是工作、生活,遇事要反求诸己,把自己做大做强了负面情绪也就无所依存了。

  于玲玲老师分享的是《论语》雍也篇第九则: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从本章可见,是否出仕不是判断贤能的依据,重点一是对自己是否有准确的判断,不能半瓶子晃荡就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了;二是能抵挡住方方面面诱惑,不论地位、金钱;三是能坚持有所为,可以不出仕,可以甘于贫贱,但一定不是无所事事。

  邓玉仙老师分享的是论语雍也篇第八则:。季康子问孔子。仲由、端木赐和冉求。能否从政、治理国政?孔子说三个人各有所长都适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长处,所以,每个人都是可用之材。并不是只有样样精通的人才叫人才,也不是只有一个长处的人就不能任用,关键在于用才之人的德才。只要我们发掘出自己的过人之处,加以发挥,竭心尽力去做事,就一定能获得异曲同工的成功。

  靳林夕老师分享的是《论语》雍也篇第五则,孔子在把钱给出去的过程里,遵循两个原则:第一,给需要的人;第二,给匹配的人。不管是哪个原则,孔子都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索和考量的,这叫“无我”。我们很多时候往往只看自己的能给不能给,愿给不愿给。而孔子看的是对方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给,认为多的可以周济不富裕的乡邻,将“仁德”散发给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被关心、被仁爱,将“仁爱”传播给更多的人,做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这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沈亚辉老师分享的是雍也第六第八则。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从本章可见人的命运谁也无法准确判断,更不能完全自我掌控决定。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做到“知命”而不是认命,不能因此而消极面世,而是应该以无畏的心态去直面命运,在天命中修身养性,成就圣贤人生。

  刘晓彤老师分享的是第十一则,按照孔子所说,颜回用粗陋的竹器吃饭,用瓢来喝水,还住在非常简陋的房子里面,到了这种地步,若是一般人早就受不了了。但是,颜回仍然能够保持着心中的快乐,不改乐道之志。对颜回来说,富贵不是其所求,仁道才是其所愿!真正有修养、有道德的人,他们不会因外在环境而改变。在他们眼中,越是简单的生活就越容易找到快乐。

  最后张丽君老师做最后总结。渊远流长的中华经典是中华文化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它如同灿烂的明珠,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它又如神奇的古琴,弹奏着美妙的乐曲。让我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吧!

  本期分享圆满结束!期待我们下次的分享!

阅读 195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