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点点:胡雨婷老师文章分享

又欠为欢
创建于2023-10-25
阅读 161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星光点点

——胡雨婷老师文章分享

胡雨婷 东阳市新星班学员,巍山镇中心小学教师。曾获东阳市学科优质课一等奖,东阳市“空中课堂”一等奖,浙江省教师读书征文二等奖,案例与论文多次获东阳市一、二等奖等。

薛法根老师说:“文本解读就像鉴宝。”我们的文本就是文质兼美的宝物,多样的语言风格,深刻的人生哲理,丰厚的思想情感等等,都值得我们走进文本,在文本的理性与感性中每每相逢。本次愿与大家相逢于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父爱之舟》,感受氤氲其中的父子深情。

双向奔赴的父子之情

——《父爱之舟》解析鉴赏

《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是吴冠中先生。吴冠中先生是当代著名画家,我们这篇文章亦不是以斐然的文采见长,而是靠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情深。父子情深,那定然不单单是父爱子,肯定也有子爱父,所以我觉得这是双向奔赴的父子之情。

一.双向奔赴:以“梦”为依

我们中国人对梦似乎有着特殊的感情。梦,自带着神秘色彩。“庄生梦蝶”“黄粱一梦”,包括《红楼梦》也有“梦”,甚至还有略带迷信意味的“周公解梦”。梦这东西多么虚幻,但也正是在这样的虚幻中,更容易更方便表达真情实感。

正如我们这篇文章,作者以梦为依托,描写了七个场景。因为是梦,所以不必是那么连贯的场景,可以是有选择的、跳跃的,通过“朦胧中”“恍恍惚惚”这样的词语就可以让场景串起来,甚至也不需要这样的词语,因为梦本身就可以是片段式的,不需要严谨的逻辑。但这并不代表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被”梦“打破了。文中的七个场景,以时间为顺序,呈现为从童年到少年再到成年三个阶段,而阶段与阶段之间也都由“小舟”衔接,结构严谨,做到散而不乱。咱们也有句俗话叫做: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本身就是一种思念。作者以梦开头,以梦结束,首尾呼应,是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念父亲的爱,念父亲的好,中间的七个梦中场景完美证实这父爱之深。所以父亲深沉的爱子之心和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这一中心思想也十分明确,做到形散神聚。

二.双向奔赴:父之爱子

父爱是深远的。作者吴冠中有九个兄弟姐妹,也就是说他家有十个孩子,而且吴冠中的父亲要养蚕、养猪、种田,还在村里的小学当教员,孩子多,事情多,忙碌毋庸置疑。但尽管如此,父亲还是给了我“念好书,当教员”的成长方向并且用“雨雪天背我上学”“送我去无锡上学”等行动来支持。他并不停留在孩子眼前这两天的快乐,更是将目光放的长远,为自己孩子的未来细致考虑,在此我想说一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爱是细致入微的,体现在为“我”铺床、缝被、备行李这些事上,也体现在对“我”的心理关注上。能理解“我”的馋,生怕“我”委屈,给“我”买热豆腐脑,而不是责怪“我”嘴馋。也能理解“我”对玩具的恋恋不舍,亲手为“我”做一个,而不是责怪“我”贪玩。更是会把船停到离无锡师范远的地方,保护“我”不被嘲笑,生怕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这善解人意的父爱,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我”长大。

父爱是倾囊而出的。读了文章,我们可以很轻松得知吴冠中家里穷,文中也有个词——“冤枉钱”。家里的节俭处处可见,借渔船、船上做饭和睡觉、缝补棉被、还用着母亲出嫁时的陪嫁等等。但“冤枉钱”也处处可见,卖了茧子的钱给“我”买枇杷、给“我”买热豆腐脑、住宾馆愿意为了“我”加钱换房,还有原文中当“我”考上无锡师范后父亲还给“我”买了汽水喝,这些其实都可以说是冤枉钱。而“冤枉钱”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在这句话“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也就是说父亲并不觉得为了“我”加钱换房是花“冤枉钱”,但如果是用在他自己身上,那就是“冤枉钱”,同理可推,上面所有我觉得是花在“我”身上的冤枉钱,父亲觉得都不是,或者说家里再穷,父亲也愿意为了“我”的高兴、健康去花这个冤枉钱,这是深刻的父爱加码之下才能对“冤枉钱”产生的双标。更别说为了“我”的学费,家里粜稻卖猪把钱都花在“我”身上,只为了给“我”谋求一个好的未来,是经济贫穷与父爱富有的对比、抗争,是贫穷中但满盈盈的父爱。父爱可能都是如此,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当时朱家已然困顿,但父亲仍东拼西凑给朱自清做了紫毛大衣,又在儿子临行前,毫不吝啬地买了朱红的橘子,爱子之心都是无私的。

三.双向奔赴:子亦爱父

        文中,读到一个伟大的父亲,也读到了一个懂事的“我”。小小年纪,“我”便知道心疼父亲挣钱困难,忍受被臭虫咬的疼痛。文中用了两个词:“反正”“只剩”,这代表着小小的“我”豁出去了,“我”也坚决不要为自己花“冤枉钱”,能忍住前半夜的咬,也能忍住后半夜的,加钱换不如“我”后半夜继续被咬,是“我”不怕疼了吗?是“我”更心疼父亲。父亲给“我”买热豆腐脑,“我”叫父亲也吃,父亲不吃,这也是父子之爱的一来一回。到后面“我”从不缺课、逃学,尝到人生新滋味心酸的哭,考试不落榜都是“我”用这样的方式来回报父爱。“我”懂得父爱,也用自己的方式爱着父亲。这样深刻的父子之情永远在作者吴冠中的心中,所以长大后读文生情,触景生情。

        作者吴冠中是在81岁高龄时,写下这篇文章。他当时已是一位极其优秀的画家,他却在文中写道:“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姑爹的小船形状好画,但小船上满载的父爱不好画,作者人生路中,由父爱组成的小船更不好画。父爱之舟,是姑爹的小船,是父亲送我上学时满载着父爱的小船,更是人生路中由父爱组成,载着“我”驶向远方的那艘无形又伟大的小船,船已不是具体的船,而是父爱的意象。作者深知父亲对他的爱,所以画不出。而他对父亲的爱与思念便只能化作梦,化作醒来时枕边的泪。

四.双向奔赴:场景与语言

整篇文中,作者选取的七个场景,细节满满,每一个情节似乎都清晰可见,“我”儿时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感受,父亲做的细细碎碎的每一件小事,小事中的每一个动作,以平铺直叙的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带给读者最直观的感受。七个场景又是读者可能会有相似生活经验的事情,换句话说,其实就是生活中一段段平凡又真实的父子之间的相处时光,这样的真实,才能让读者们产生真正的情感共鸣。简单、细致、熟知、同感,如此准确的描写下,成功唤起读者对父子情感的审美。

一句句平白如话的语言,一个个细腻的场景,写出双向奔赴的真挚父子情。

阅读 161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