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猫项目化研究报告——四(6)班王钰轩

四(6)王钰轩
创建于2023-10-25
阅读 67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小熊猫的生存环境逐渐受到了威胁。关于小熊猫我们到底了解多少呢?

    小熊猫(Ailurus fulgens),是小熊猫科小熊猫属下物种。它们那圆嘟嘟的脸、一身棕红色外衣、脸颊上还有白色斑纹......如此天生丽质,怪不得在我们已充分了解的近6500种哺乳动物中,小熊猫曾勇夺“现存最英俊的哺乳动物”的称号~


一:小熊猫的命名史

     小熊猫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当地名称。绒巴族人称它为“sak nam”;在尼泊尔,这种动物被称为“bhalu biralo”(“熊猫”)和“habre”;尼泊尔和锡金地区的夏尔巴人称之为“ye niglva ponva”和“wah donka”;苏努瓦尔语中,“wậː”一词代表熊;塔芒语中,一种小体型、红色的熊被叫做“tāwām”;尼泊尔东部干城章嘉峰保护区的林布族人称小熊猫为“kaala”(“黑暗”),因为它们底侧皮毛是黑色的;藏族村民则把它们叫做“hoptongar”。

     小熊猫也被称为红熊猫。许多其他语言会使用红熊猫或者是华丽的、小的作为这类物种的命名。比如,保加利亚语中的червена панда、法语中的panda roux和西班牙语中的panda rojo都是红熊猫的意思。早在至少1855年,它的一个法语名就是panda éclatant(华丽的熊猫)。在芬兰,它被叫做kultapanda(金色的熊猫)。


二:小熊猫的分类史

    小熊猫的生物分类自其被发现起就存在争议。法国动物学家弗列德利克·居维叶在1825年最先描述了小熊猫,将其归类为浣熊(浣熊科)的近亲,基于小熊猫类似家猫的外表将其属名命名为“Ailurus”。

    在不同时期,小熊猫曾被分别归类为浣熊科和熊科,又曾与大熊猫属(大熊猫)同在熊猫亚科(直到该科目被移到熊科下),最终被归入自己单独的科目小熊猫科。

    基于化石、血清学、核型、行为、解剖学和繁殖的证据表明小熊猫更亲近浣熊科而非熊科。然而,与现代浣熊科相关的生态学特征、觅食特征和不同的地理分布范围皆支持了小熊猫科的单独分科。最新的分子系统发生学脱氧核糖核酸研究亦支持将小熊猫归入独立的小熊猫科,与臭鼬科、浣熊科和鼬科同属鼬总科。

    小熊猫并非是一种熊,和大熊猫没有密切关系,也不是浣熊,也非某个分类未定物种的后代;相反,它是一个具有悠长历史,独立于其近亲属科(臭鼬、浣熊、水獭、鼬、獾),属于鼬总科的基础血统。

三:小熊猫的演化史

    小熊猫被视为活化石,仅仅是大熊猫的一个远亲,反而与鼬总科下的其他物种有着更密切的亲缘关系。小熊猫和大熊猫的共同祖先——同时也是所有现存的熊科动物、鳍足类动物(如海豹、海象)和鼬总科动物(如鼬、水獭)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数千万年前的古近纪,并曾在当时广布欧亚大陆。

    东到中国、西至英国都曾发掘出过已灭绝小熊猫品种“Parailurus anglicus”的化石。1977年,考古学家在美国华盛顿州的上新世地层中发现了古小熊猫属(Parailurus)的单齿;这一首例于北美发现的标本与欧洲先前所发现的标本几乎相同,说明了它是来自亚洲的迁移物种。2004年,一个从未在北美被发现过的小熊猫物种的牙齿,在美国田纳西州的格雷化石遗址被发现,这颗牙齿可以追溯到4.5至7百万年前。

    中新世时,已有另一种更原始的小熊猫属血统居住在北美。支序分类学的专家分析认为,古小熊猫属(Parailurus)和小熊猫属(Ailurus)为姊妹群。、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

    2010年和2012年,更多“Pristinailurus bristoli”的化石在格雷化石遗址被发现。如此频繁地在格雷化石遗址发现熊猫化石说明了这类物种在这块地区整个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在西班牙发现的小熊猫在中新世的亲属物种“Simocyon batalleri”的颅骨遗骸,说明了小熊猫和熊之间存在姊妹群关系。这一发现亦说明小熊猫的“假拇指”是对树栖运动的一种适应(而不是像大熊猫那样为了控制竹子),是脊椎动物趋同演化中最为戏剧性的例子之一。


四:小熊猫的形态特征

  外形像猫,但较猫肥大,全身红褐色。圆脸,吻部较短,脸颊有白色斑纹。

  躯体肥壮,体长40-63厘米,尾长为体长的一半以上。体重一般约为5千克左右。

  小熊猫成兽全身被有红褐色粗的长毛,但有的个体在臀背部有鲜亮的橙黄色毛尖,绒毛灰褐色,甚为丰厚


五:小熊猫的生活习性

  小熊猫平日栖居于大的树洞或石洞和岩石缝中。早晚出来活动觅食,白天多在洞里或大树的荫深处睡觉。睡时好把头蜷缩在四肢中,前肢抱住头部,以尾覆盖在身上。有时两脚下垂高卧于树枝上。善于攀爬,往往能爬到高而细的树枝上休息或躲避敌害。由于它脚底长有厚密的绒毛,因此也适于在林下滑湿的苔藓地、或岩石上行走。走路时前足内弯,步态蹒跚,与熊相似。平时行动缓慢,性情较为温驯,很少发出叫声。听觉与视觉较迟钝,嗅觉也不特别灵敏。一般单只或成对或集小群活动。无冬眠习性,下雨、雪时多在岩石缝隙中或大树树荫深处躲避雨雪。

  喜食箭竹的竹笋、嫩枝和竹叶,各种野果、树叶、苔藓、以及捕食小鸟或鸟卵和其它小动物、昆虫等,尤其喜食带有甜味的食物。在它们活动的地方,常见有许多草绿色的粪便,与浣熊一样颇爱清洁,在固定地点排便。取食后有用掌揉擦嘴脸或用舌头把嘴边添洗干净的习性。

  天敌有    青鼬    、豺和    金钱豹    等。


六:小熊猫分布的国家

  作为喜马拉雅横断山脉特有珍稀动物之一,小熊猫在中国、尼泊尔、不丹、印度和缅甸都有分布。

  从全球来看,小熊猫栖息地面积共计约69,900平方公里,我国约为37,463.5平方公里,占全球栖息地面积的53.56%。其中四川又是我国小熊猫的主要分布区。


七:小熊猫濒危灭绝的原因

  据统计,目前野生小熊猫种群数量还不到一万只,已被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范围增大、土地利用转换、过度放牧、气候变化、资源过度开发等原因,全球小熊猫的栖息地都在日益减少,分布区不断向高山峡谷退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栖息地减少和碎片化不仅导致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丧失,而且也因遗传漂变和近亲繁殖的不断增加而进一步加剧了小熊猫的濒危程度。

  小熊猫还面临着偷猎的威胁,偷猎者除了会将小熊猫当成宠物售卖以外,还会直接将其杀死然后扒下它们的皮毛进行售卖。


八:我们该如何保护小熊猫

    我国已在小熊猫分布区建立保护区30多处,保护面积达15,846.9平方公里。据调查统计,目前保护区内小熊猫密度显著高于非保护地区,这说明建立保护区的作用是明显的。

    其次就是进行人工繁育。目前不少保护区当中都有类似的行动,不过,由于小熊猫本身比较“挑剔”,所以婚配一直很让人头疼。但是只要成功结缘,工作人员就能帮助它们照顾其后代,在这种情况下,小熊猫幼崽的存活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施韦泽曾说:“人的良心要求人去帮忙一切能够帮忙的有生之物,并免于去伤害任何生命;除非人能遵从这种良知,人就不能说是有道德的。因此,让我们保护动物,保护我们的朋友,一起构建美好家园。”

阅读 67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