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是学习充电的时期,虽然书的文字不像小说那么好看,读起来索然无味,但是在书里可以让我们获取更多的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我们可以一起来重新审视一下什么是孩子,孩子是怎样的?如果你认为孩子像书中所说的你将会采取怎样的行动来帮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
⭐️认识孩子
我们常常将孩子比喻成为一颗种子,种子在发芽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人的各种帮助。什么时间需要浇水,什么时间需要施肥,什么时间需要水多,什么时间需要水少,我们不能天生就知道这些,我们必须通过学习才能了解这颗种子的特点,这个特点也就是自然赋予这颗种子的规律。不同的看法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做法,而不同的做法,也会养育出不同的孩子。
⭐️人群中的儿童观
1⃣️孩子不是空罐子
孩子不是一个空罐子,我们不断的给孩子输入一些约定俗成的小常识,这样家长越勤奋,孩子就成了装满小常识杂乱无章的抽屉。孩子无法成长成一个带有自我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感受的人,如果家长一直这样做,孩子将会成为一个只会记忆不能创造、无法判断,没有个人立场和主见的人,
有些成年人往往总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空罐子,拼命地往里面装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碰到什么就往里面装什么,根本不管孩子现在感受什么,在观察什么,在探索什么,一味地侵犯孩子的私人空间,任何一个了解很多小常识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具有生存能力的人。
2⃣️孩子不是一张白纸
我们不应该把孩子当做一张白纸,完全由成人来塑造,由于人类只能创造出有限的几个模式,孩子可能会成为某个学科的学者,也可能会成为“天才儿童”,可能会成为人们羡慕的优秀的人,也可能成为父母的模板,成为父母的复制品,唯独不能成为他自己。
如果孩子没有机会探索个人知识,孩子就不能成长起自己的大脑工作模式,孩子没有直接经验作为支撑,没有有力量的大脑工作模式,孩子就无法对书本和老师讲的知识产生共鸣,不共鸣就是不理解,不理解就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去学别人逼自己学的东西,这样的知识学了也没法用。
3⃣️孩子不是玩具
成人如果把孩子当成了可爱的宠物,心情好的时候显得特别开心活跃,心情不好时就没有了兴致来扮演,有时他们会突然朝孩子发飙,孩子眼中的父母,要么是一个比自己还小还幼稚的大人,要么突然转变成为恶魔,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以为是自己不好,才造成爸妈有时高兴有时不高兴,在父母高兴时也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这样会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和人格扭曲,甚至恐惧,仇视社会。
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可能会不信任这个世界,他觉得这个世界是不可信的,他不知道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他会用一种扭曲的心态去看或去逗别人。不知道如何与人真诚相待,这样就是把孩子当成宠物的一种儿童观所带来的家长行为。
4⃣️孩子不是麻烦
养孩子太麻烦在这样的情绪影响下, 家长很容易讨厌孩子把孩子当成麻烦有些成人会尽量克制自己不把厌烦的情绪表现出来,但他们不知道,一道心里有了这种感觉,孩子会感受到,于是,孩子会自卑,有负罪感,会痛苦;妈妈跟爸爸发脾气时,孩子会觉得是自己造成的,很多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人,他们不太容易相信别人会喜欢他们爱他们。
4⃣️孩子不是上帝
家长以为把孩子当上帝就是爱孩子,家长的这种态度使孩子真的以为自己是世界的老大,是宇宙的中心,所有人都要围绕着他转,由于一直被顺从,孩子无法顺从于别人,所以孩子不能成长起感受他人和体贴他人的能力,孩子一直无法脱离以自我为中心,无法认识群居动物中每个人都必须通过为他人服务获得生存机会,孩子无法在意识中的情况下练习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少年时期在群体生活就会变得非常艰难,他们会不断地受到排斥和谴责,但自己又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建构起良好的适合于人群的人格状态。使孩子将来适应于自己的家人群和社会的群体生活。这种适应群体的过程就是理解他人和体谅他人的过程。
所以把孩子当上帝是在害孩子。
5⃣️孩子是一颗种子
将孩子比喻成为一颗种子,种子在发芽成长的过程中,必须有人的各种帮助。在帮助一颗种子时我们必须懂得这类种子与我们种植的其他种子有什么不同,我们将要种植的种子什么时间需要水,什么时间需要肥料,什么时间需要水多,什么时间需要水少,我们不能天生就知道这些,我们必须通过学习才能了解这颗种子的特点,这个特点也就是自然规律赋予这颗种子的规律。所以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我们必须要和孩子同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