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
课例《夏天里的成长》(10月25日)
今天上午,走进了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观摩了《夏天里的成长》课例展示。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引导”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第一是带领;第二是指引、诱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上老师的指导、指引学生进行学习,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责任。
课堂伊始,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夏天,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自然而然走进课堂学习。
识字教学,引导学生“贵在得法”。处理生字词用了二十分钟。
课堂上,老师重点指导生字:“高粱”与“房梁”的区别。 六年级的课堂教学也不能忽略对生字词的教学。课堂老师采用小组学习交流展示的方法进行生字词教学。学生利用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学习法、对比学习法。打通多种识字通道,扫除学文前的障碍,激发识字兴趣。生字词是学习语文最基础的单位,六年级学习依然要注意对生字词的学习。
新课标提出:“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我们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给我们留下来不少经典之作。新课标从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民族自信。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谚语”,老师对此进行细致的讲解,并加以补充拓展,重视对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
发现课文表达特点,练习表达。给学生一个片段,提供一个支架进行练习。
对所学知识进行当堂练习与巩固,展示学生作业,边学边巩固边展示,这就是朴实无华的语文课,生字词学习落实落地在课堂上。
学生展示课堂练习:
学生的学习就是现在进行时,当堂学习,当堂巩固,在学生展示交流中再次对所学生字词进行重点指导。既有学生的学,又有老师的教,学与教合一,这才是真学习,学习真正发生。语文语文姓语叫文,文字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中的基础。
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接下来的学习。课堂就是要让老师解放出来,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央,学生才能在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要求有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有目标有方法,学习起来游刃有余。老师在学习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了解每一部分围绕中心句来学,梳理出课文除了写有生命的还有没有生命的事物。通过对比:事物可不可以调换顺序来写?让学生明晰不能变换顺序的原因。生物的生长促进事物的发展,事物的发展构成我们人的生长。老师抽丝剥茧的、穿针引线的引导帮助学生理清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扎实的课堂教学,老师不紧不慢。在课堂上,再次了解作者的选材特点,从学生生活入手,来到文本之中。作者选材广泛,全面的,紧扣文章中心。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根据学生的回答,牵着学生落实到本课语文训练重点,围绕中心意思来写文章,以及选材的要为文章服务。
回顾“生物、事物”的部分内容,生物、事物随着时间的长也再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习力在一点点的生长;老师在课堂引导中一次次的生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的准确,这样孩子们就知道该如何去思考,如何回答。当自己的回答不够准确时,作为老师们也不要着急,鼓励孩子再思考,这样的课堂才有效。
一节课呈现了新课改下,语文课如何进行传承与创新,让我们对语文课堂有了重新的审视,引发我们对自己的课堂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
“传承”与“创新”之我思考
传承与创新从无主从之分。
苏东坡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博观、约取、厚积就是传承,薄发才是创新。
怀特海说:在中小学阶段应埋头读书,到大学里,才站起来瞭望。
严复曰:“非旧无以守,非新无以进。”
孔子说得更明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故即是传统,新就是创新。温故就是了解和学习传统,知新,就是创造新的事物。
“传承”和“创新”谁也离不开谁。
屠呦呦提炼出青蒿素,她的灵感是从中医典籍中来,但研究的方法和实验的技术是现代的。同理,回到课堂,文中老师对“谚语”的详细讲述,帮助孩子其含义,这浓墨重彩的一笔恰恰体现作为一名为师者,对中华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对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集中体现。厚重的中华文化需要我们学习,需要我们去传承,需要我们去发扬光大!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没有创新,人类必定会停滞、萎缩。但一切创新都是以传承为基础的。就如我们建高楼大厦首先必须打基础。回顾本节课老师通过基础学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深处着力点,为学生提炼总结,紧扣中心题材,从不同角度选择材料,遍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同时借助学习任务单、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展示等形式进行创新性教学,让学生从生活走向文本,又从文本走向生活。这样的教学闭环模式,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依、学有所用。
教育教育,育人的事业!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守正而创新、传承与创造!
六年级上册五单元的单元分析
一、从高位理论审视单元,明确单元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基础。
在进入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析之前,要从高位的理论来审视这个单元,明确这个单元的单元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基础。最主要的理论来源是二二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二二版课程标准和以往的课标有所不同。课程目标有所提升,它要求树立语文核心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的功能,同时,对课程内容要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呈现和组织提出了要求,根据要求,我们丶应该整合学习情境、内容、方法和资源,安排连贯的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除此之外,在我们的高段目标当中,习作目标当中也提到了我们应该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具体到本单元就应该努力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的学习任务和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主题情境中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与文本深度对话,体会文章围绕中心意思写的过程中,习得习作方法,激发学生在阅读素材中敏锐的捕捉习作方法的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此外,还应借助一些评价量表,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为学生习作修改指明方向,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这样一个理念。
二、横向理清单元内容,确立单元学习目标。
带着理论支撑,对本单元的课文系统以及单元导语、课后题等助学系统、练习系统进行梳理,得知本单元以文理利益为宗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盼》以及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小站》,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以及交流平台和一个初试身手。单元教学中需要落实两个分别指向阅读和习作的语文要素,第一个是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第二个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分析单元内容发现四篇文章虽然题材不同,但都是围绕中心意思选取典型材料进行表达。课后习题全部指向了语文要素的落实,但各有侧重。两篇精读课文让学生初步学习用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方法。在围绕中心意思表达时,要将重点部分写详细,写具体。两篇习作例文借助旁批和课后练习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文体范例,再次对围绕中心意思习作的这个方法进行一个巩固,从选材和布局等方面强化了语文要素的落实,引导学生学会选材,突出重点。明确学习目标。两篇精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他们的表达特点,学习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交流平台针对两篇精读课文总结归纳本单元集中体现的写作的知识和表达方法。初试身手联系学生生活将阶段阅读成果向习作进行迁移进行片段习做尝试为后边的习作做一个铺垫。那习作例文引导学生借助旁批和课后的自主阅读习题的方法进一步巩固。经历了学法、用法、习法、的过程,以一次完整的写作任务的完成作为本单元的达成目标。
三、放入整套教材中,进行纵向关联,确立教学重点。
那横向理清单元内容过后,我们要将这个单元放入放入整个小学统编教材当中,进行纵向的关联。先看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这一阅读要素。梳理教材发现从低段的“借助图片了解内容”,到中段的“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再到高下段“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呈现了由段到篇练习的方法的进阶性。本单元的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我们再来看,这是一个习作单元。那我们知道统编教材从三年级五单元开始,在每一册的第五单元六下的第三单元,都编排了一个习作单元,习作单元和普通的阅读单元,它的功能是不同的。阅读单元的课文主要指向了阅读理解,学习具体的阅读方法,体会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但是习作单元的课文都指向了习作,这样的阅读的素材旨在引领学生学习习作知识和表达方法。三到六习作单元的编排就是以学生的习作能力为主线进行组织单元内容,形成了这样一个小学阶段的习作体系,这一习作体系是学生的能力序列化。三年级习作单元观察和想象的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奠定了习作的基础。四年级和五年级,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写。那到高年级则是围绕中心意思去写,表达真情实感。习作单元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建构学生的习作能力的过程,那六上第五五单元就处于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位置。那在具体到我们这个单元的“围绕中心意思写”这一习作要素,纵观12册教材,围绕中心意思写在普通的阅读单元的习作要要素中也有铺垫,到六年级学生的习作已有一定的基础,由第一段的写出来,到中断的写清楚,再到高端的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承接进阶行为中学“根据表达需要围绕中心意思选择恰当表达方式,合理安排材料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的表达意思,做铺垫。而本册教材也编排了八个单元其中五单元的习作单元以培养习作能力为核心编排的。八个单元的习作要素之间也是形成有联系形成合力的。落实课程标准,整体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以上的教材的分析我们确立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三:分析学情,明确单元学习难点。
我们单元的教学重点一般是来源于我们老师对教材的把握。也就说这个单元我们把我们教材分析完后,单元习习作的一个任务单,根据学生的单元习作任务单,结合学生之前的习作发现,有的同学选材典型角度单一,选材欠典型。角度非常的单一并且忽略了选材和中心意思之间的关系,出现材料跑题的这样的一种问题。并且他们的写作顺序特别的单一,缺少具体细致的描写,不能很好的确定重点选材,突出重点。根据对学情的分析,确定提“升围绕中心意思选择材料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合适的材料把重点部分写详细写具体”是本单元的学习难点。也就是说我们的单元学习重点来源于教材分析,教学难点来源于学情分析。因为有这样的难点,那教学中就应该整合取舍,选取文章突出的写法进行教学,通过诵读、感悟、比较、阅读、思维导图等教学策略去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的发展,落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刚才在理论基础里面也提到,我们这次的课标把这个核心素养、育人素养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那这个单元虽然是一个习作单元,但是我们也必须提炼出这个单元的育人素养价值。这个单元的育人素养价值就是“通过单元的学习,丰富学生对生活的多元感受,引导学生拓宽观察视角,在自然社会中受到情感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在一系列的习作实践活动当中,去关注文章中心意思,以及中心和材料之间的关系。习得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能够截取恰当的材料,选材构思的能力。最终提升习作素养。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之间是紧密关联,互相促进,共同达成本单元以上分析制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海淀区,定教学目标的时候,经常会把就是人文放在第一条,识字学词的放第二条,然后就是阅读要素放第三条,习作的方法第四条,然后就是综合素养。第一条一般是核心素养方面的,一到三点是教学重点,四五是教学难点。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要进行单元的一个整体的架构。在单元整体架构的时候我们要根据这个单元的选文的特点要和课标进行对接,这次的课标要求,我们语文课堂课程应该以学习任务群的这一种形式出现。所以我们在整体架构的时候我们会和课标当中的任务群先进行关联,发现这个单元隶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因为在这个任务群的功能定位当中提到。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感受自然和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那在我们的第三学段当中,相关学习内容当中也有这样的一些提示。那因此呢,是本就可以看出本单元是隶属于这个任务群。知道我们隶属于哪个任务群后,那根据这个任务群理念,采用单元整合的这样的一种方式进行单元整体架构。就拟定了“本单元品味作品选材,学习运用多种方法表达中心意思。”这一学习主题。为了落实这一主题,我们就设计了这样的学习任务,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学习任务,我们又设计了这样的几个子任务。或者说是结合发布的单元学习任务,明确单元的这个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汉字回忆,捕捉与之相关的生活经验,自由选择材料,为综合实践“开展生活百味汉字分享交流会”积累素材。其次以课文为依托把《夏天里的成长》《盼》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进行一个整合的教学。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事例,多角度围绕中心意思选择材料,习得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的同时,丰富他对生活的感悟,联系生活迁移方法,选定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汉字学习,从不同角度,以不同事例表达这个汉字的中心意思,然后通过习作指导和讲评课,引导学生围绕选定的汉字,确定表达的中心意思,并通过思维图以提纲的方式,选择合适的一个材料,恰当运用习得的多种方法,落实本单元的习作要素,达成单元学习目标。
四、根据习作内容选定汉字,捕捉触动自己的生活点滴,
通过撰写发言稿的这样一种形式,呈现交流打动人心的生活点滴,分享汉字背后的这种生活的感悟。四个模块儿,从学到用,从输入到输出,由文本走进自身,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已有的经验走进本单元的学习,在本单元学习学习的基础上再次走进自己的生活进行运用。那这个单元习作单元的教学坚持以儿童立场,贴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去激励儿童用语文做事,经历真实有意义的体验和自我建构,使其学会表达,乐于表达,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了学生的精神能力的提升,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体现其关联性和进阶性,实现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