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炉台》是一首以炼钢平台的工作场所为背景反映炼钢工人的歌曲,展示了工人阶级的豪迈、奋发的精神面貌,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唱红了祖国的大江南北。40多年后再次听到小提琴演奏的这首歌时,像喝了一杯醇香而又醉人的老酒,如痴如梦,浮想联翩,难以入睡......
1975年我作为知青被招工来到了涟源钢铁厂,从郴州同时进厂的新工人共有150人。涟源钢铁厂属省级、中型钢铁企业,其中第三炼钢车间,是一个以国外引进的转炉氧气底吹炼钢技术为主的炼钢车间,共有三座转炉,生产方式为“三吹二”,即日常生产使用两个炉子,另一个炉子则进行维修,设计生产能力是每座转炉的炉产量为15吨,年产量是20万吨。生产车间的面积约两万多平方米,在册生产人员是2000多人。我们来时车间刚建成,正作投产准备。
涟源钢铁厂号称十里钢城,是一个集采矿、炼铁、炼钢到轧钢的联合生产企业,全厂当时有26000多名职工,连家属共有5万多人。涟钢拥有一个铁矿、一个炼铁分厂、三个炼钢车间、五个轧钢分厂、一个焦化分厂和一个发电厂。内有十多个食堂,大的食堂能一次容纳二千多人同时就餐。涟源钢铁厂拥有当时湖南省最大的图书馆、电影院和露天大会场。
70年代的涟钢是当时很多有志青年的向往之地,以能成为一名钢铁工人为自豪。
我进厂的第一件事,就是穿着刚领到的炼钢工作服,围着一条白毛巾,跑到洪家洲照像馆照了个标准的炼钢工人像。相片承载了我的全部喜悦和自豪。(可惜的是相片已不知去向)
21岁正青春
第二天上班,第三炼钢车间空空荡荡,没有机器的轰鸣,几千平方米的厂房,只有几个设备安装调试的人员。我们背着步枪在车间里来回地巡逻。高大的车间厂房共有四层楼,第一层是精整车间,主要负责钢水的浇注成型,第二层是转炉炼钢车间,主要负责钢水的冶炼,第三层是除尘车间,主要负责废气的净化处理和供氧。第四层是仪表车间,主要负责炼钢时水、电、气等数据的监视和分析。第二层的转炉炼钢车间,包括炼钢转炉、转炉平台、转炉控制室和取样化验室。所谓金色的炉台就是指这里。当钢水倒入炉堂或是取样时,钢水掉落在平台上,浅起的钢花可以达到2、3米高,哔啪作响的钢花,在空中绽放,放射出金色的光芒。
钢花在平台上绽放,钢铁工人在钢花中绽放,国家在金色中兴旺。
我和同来的小张被分在转炉维修班。班里共有七个人,班长叫姜孝才,付班长姜孝忠都是新化人,四十多岁,其余还有三个涟源人。顾名思义我们的工作就是维修炼钢炉。每当炼钢炉的炉堂的保温层被钢水烧损了,就要停下来,对保温层进行维修。主要的维修材料是耐火砖和石英砂,一块耐火砖重达二、三百公斤,在炉堂内砌一层平均十块左右,共要砌八到十层。维修前要将钢水倒尽,让炉堂稍为冷却后,将转炉旋转到水平位置,然后用水进行强冷。此刻炉口的温度可达到100度以上。待炉堂内的耐火砖全部化掉并被水清理干净以后,再将转炉竖立起来,人从上端的炉口进入,然后耐火砖也从炉口砌一块吊入一块,直到炉堂内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温层为止。为了保证正常生产,修炉的时间应在一天之内完成,所以在开始修炉时,炉堂的温度还没有完全冷却下来,炉堂里的温度仍高达40度左右,况且是在一个工作面积不到3平米的密闭的环境下工作。其工作十分地艰苦。每次修炉前的强冷都是姜班长第一个拿着水枪对着仍在喷火的炉堂进行冷却,化解堂内剩余的耐火材料。待转炉冷却后,第一个下到炉内工作。每次工作结束爬出炉堂,我们都象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汗水溢满全身。
我们修炉班的郴州同事
我在修炉班工作了两年,经过两年的摸爬滚打,使我从新认识了工人阶级,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领吾到了无私无畏的真正含义,为我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生没有坦途,然而在能够忍辱负重人的面前所有的坎坷都是路!
金色的炉台啊,有我的金色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