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日一“课”
在向浩老师的带领下,雏鹰3组的学员坚持将“每日一课”的学习落到实处,从诗词人生到诸子百家思想,再到如今“成为你自己”心理课程的学习,实现了从知识的向外求索,到自我的向内求证,在综合性学习中不仅培养了作为教师的知识文化素养,更对于我们每个人寻求独立自由的精神人格有着极大的增益。
围绕武志红老师的“成为你自己”心理哲学课,学员们通过几次镜像实验,不断进行自我审视和剖析,实现和自我的深层对话,在分享和交流中觅得生活和情绪的平衡。以下是部分学员的心得思考,敬请欣赏。
学员心得展示
无回应之地,即绝境。找寻回应,即找寻内心的安全与归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他者的回应中构建与外界的互动关系,在关系中建立对自我存在的认知,找到确定的联属、找到安全的领地。而回应的缺失,使心灵犹如无根的浮萍,飘荡的幽灵,陷入无助的等待、焦虑、孤独乃至绝望。
自我效能脆弱的婴幼儿,被养育者忽略而自主放弃生命的案例;成长阶段的儿童,被父母抛弃漠视所形成的种种心理问题;发育完全的成年人,时时感受到的空洞般的内在与令人恐慌的社交焦虑。没有回应、忽视回应的养育现象已然造就了太多阴霾的心灵。因此给予孩童回应,是在物质养育以外更重要的精神养育,以话语回复、情感参与的方式建立起孩童健康丰盈的心灵世界,这是一笔隐形的、厚重的爱的财富。被回应的人不应该只是那少数的幸运儿,更应该是广泛的你我他。
——彭沐涵《无回应之地即绝境》
说来奇怪,中国父母的爱,总是在没有回应的沉默里,无论是鲁迅先生父亲的背影,还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我们好像习惯了不说出口的爱,这种我们文化特有的含蓄传情,甚至于哪怕相信“打孩子是因为爱孩子”这种肢体语言,也不愿亲口给孩子一句正面的回应。
但是回应真的不必要吗?不,对孩子来说,无回应之地即绝境。一个小时候得不到回应的人,就像生活在一个没有镜子的世界里,他从小就看不到自己,从小就没有安全感,唯一的安全只会来源于随波逐流,要么麻木着长大,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么就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毕节那几个孩子一般走向自我灭亡。而这一切,可能都换不回一句:孩子,我也看见了。
所幸我们还有教育。当不幸的孩子在家庭中没被看见,老师可以把他装进眼睛,挂在嘴边,放在心上,正因如此,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应该是育人的践行者,应该是有大爱的人。
——谢岫钿《无回应之地即绝境》
随着武志红老师的提示语,我靠近花纹复杂的楼梯,楼梯狭窄两侧皆是看不到天花板的墙壁,墙壁上有着看不清的壁画,幸好灯光充足,并不黑暗,说不上来是向上还是向下。进入大厅,大厅墙壁上也是壁画,左侧有一张桌子,右边是一扇门,我打开门,房间的正中央就坐落着那面镜子,镜子并不如日常所见的那样清晰,我试图靠近一些看清里面的事物,只能模糊分辨,镜子里的似乎正是我自己,按照武老师的说法,我似乎是没有进入状态,审视的依然是自己。我尝试着走进去,周围的一切也立刻模糊了起来,同样看不清镜子外的一切。随后我走出了镜子,一切都如我进入镜子之前一样。
以上来自本节课的镜像自我练习,可能我未进入状态,也可能我内心深处也在不断理清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靠近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我和解,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人生之题。
——余漪《镜像自我练习》
“生命力本质只有一种,当它被看见时,就成了好的生命力;当不被看见时,就会成为黑色生命力。”
当面对孩子身上黑色的生命力,大多数人会恐惧,大多数人会拒绝,大多数人会尝试去“改变”。但武志红老师告诉我们,你只需要“看见”就可以了。“改变”的潜台词是拒绝、是否定、是不认可,而看见的背后,是悦纳,是尊重,是肯定,是爱。
黑白二色同时存在一个人的身上,构成完整的生命。告诉孩子,我爱你,并且爱你身上的每个部分,并不因为你是好的,我才爱你。但因为我爱你,或许你会变得越来越好。
——曹志伟《黑色生命力》
今天这一期我很喜欢,因为武志红老师结合着电影去讲黑色的生命力,而我本身是一个非常喜欢电影的人。我从来没想到,原来《蜘蛛侠》和《蝙蝠侠》的故事,还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这样解读,给我提供了一个看电影的全新角度。
这期听完还让我想到了一本描写生命力的小说,那就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这本书当时看完让我久久难以平复。因为中国的文化,一直讲究的是温良恭俭让,一直讲君子如玉,讲修齐治平。但是莫言在他的小说里,却呼唤一种原始的血性,写他爷爷奶奶在高粱地里野合,正是一种性的解放和抗争。小说里的红高粱,墨水河无不是一种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莫言同时感慨“种的退化”,认为现代文明让原始的血性和自由都被压抑了,消减了。“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地感到种的退化。”
他说: “我有时忽发奇想,以为人种的退化与越来越丰富、舒适的生活条件有关。但追求富裕、舒适的生活条件是人类奋斗的目标又是必然在达到的目标,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个令人胆战心惊的深刻矛盾。人类正在用自身的努力,消除着人类的某些优良的素质。”
莫言虽然没有学过心理学,这个道理可谓是相通的。《红高粱家族》整部小说的结尾,可谓荡气回肠:
“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飨!尚飨!”
这正是对原始的、自由的生命力的一种强烈呼吁。
——何文兵《黑色生命力解读欧美大片》
二、每课一“磨”
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一周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雏鹰3组的余漪、彭沐涵、舒凡老师在向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课堂教学教研活动,实现了备赛有抓手、教学有路径。
18日下午,舒凡老师在校内带来了一堂研讨课《黄金分割》,舒老师结合组内的理论研究,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带领学生破译黄金密码,感受数学之美,启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课后,通过科组内的评课议课,舒老师在具体问题的设计上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21日晚8点,向老师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为余漪执教的《植树的牧羊人》一课提供赛前指导。在观课过程中,他不仅从宏观层面的大单元概念、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堂逻辑思路、目标达成路径等方面进行指导,还关注了微观层面的教学体态、教学语言、声音语调,在指导中,更新了雏鹰学员的教学理念,更具化了课堂的实际操作。
随后,向老师带领部分学员们围绕彭沐涵老师执教的《藤野先生》进行了课堂研讨。期间,向老师针对课时录像,就教学体态、课堂组织、语言表达、活动设计等方面做细致点评并提出宝贵建议。一次研讨,是一次对课堂的沉潜,句句珠玑,收获满满。
三、每周一“研”
10月22日晚20:00-22:00,雏鹰3组召开了第五期线上研读会议。
在会议上,向老师带领十位学员就《重申跨学科学习的学科立场》开展了论文共读研讨活动。每位学员根据不同的分工,分别对论文的结构框架、摘要导语、板块内容、图表示例等进行心得分享。
这是学员们首次开启对跨学科领域知识的系统研究与学习,在理论知识的建构和指引下,学员们能够充分结合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实践,围绕“跨学科学习”的理念与方法,实现对“学科立场”更清晰的厘定与操定。
以下是线上研读会议的具体分工和精彩瞬间,敬请欣赏!
彭沐涵老师正在分享
谢岫钿老师正在分享
刘青云老师正在分享
邵宇奇老师正在分享
向山而行,学无止境。随着学员们研讨氛围的逐渐浓厚,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向老师也将以更高瞻的教育研究视野,和更专业的教育教学方法带领学员们进行更深入、更扎实的钻研探究。期待着我们下一期精彩的研修活动!
图文:刘青云
编辑:舒凡
校对:邵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