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教育的情调——《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曦喜
创建于2022-05-03
阅读 15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读书不觉春已深,在这浪漫的人间四月天,遇见一本浪漫的书——《教育的情调》,她启迪我们摆脱压迫与操纵的教育学,用一颗敏感的心,以人文的视角看见孩子,用教育的机智让生命在场。
    若想感受春天的美好,必要心存热爱,走出房门,去观察、去发现。同样的,感受教育的情调,需要心中有爱,放弃权威,去了解、去相处。

                               看见孩子

                                
       “一位真正的老师知道该如何去‘看’孩子”。
老师绝不能像一个过路人、一个警察或一个朋友那样看孩子,这个“看”蕴含了一种“教育学的角度”和“教育学式”的看:“保存”、“保全”、“尊重”、“保护”每个孩子的独特体验。这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学是一门复杂而细腻的学问,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自我,培养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看见”孩子?
一、感同身受地“看见”
      我们必须放弃居高临下、发号施令的权威教育方式,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孩子真实的内心感受,保有一颗童心,成为孩子,才能靠近孩子,观察孩子,聆听孩子,了解孩子。
1、孩子处于什么情境中?会怎样体验这种情境?
       书中通过教育者、心理医生、父母亲三个角度,不同情境下与孩子相处的事例,阐述了一个观点“作为教育者,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些情境根本对不上号”。当孩子犯了错误,我们应当对孩子在这一情境中的体验感同身受,知道什么该说而什么不该说,什么该提而什么不该提。比如孩子擅自把班级图书角的图书擅自带回家占为己有,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如果我们先倾听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他的妹妹特别喜欢那本书,还会一味地苦口婆心批评教育吗?当孩子因害怕而不知所措时,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特殊的知识——“教育的敏感”——一种周全的、充分体贴他人的思想。有一次晨读,班里的一位女生端着课本愣神,我的第一反应是提醒她赶紧读书,不要走神。幸好在这之前,她爸爸打电话告诉我,刚才因为出了点交通事故,孩子吓得哇哇大哭,担心爸爸不肯上学。此时,孩子所处的情境是因未知的恐惧导致的不知所措,我们要做的不是教育她该怎么读书,而是帮她消除疑虑和恐惧,在得知爸爸完全有能力处理好这件事,并已经安全到家后,她又变得欢快起来,接下来的学习状态一直都很好。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两个例子,同样是练琴,一位家长像例行公事一样地说:“该练琴了。”练琴还没开始。两个人都在心里希望早点结束。另一位家长则自己拿出琴,兴致盎然地调着琴,当舒缓的曲子传来,不是在告诉你该练琴了,而是一种诱人的邀请。读到这里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情调,感受到教育的情调需要我们以独特的视角关注、孩子的独特性、情境的独特性和个人生活的独特性。在对孩子的观察、聆听、互动与反馈中,我们培养了教育的敏感与机智,对孩子的教育已经转化为自我教育,在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时,我们也抓住了生活的希望。
2、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那是什么?”、“天空中有多少颗星星?”、“月亮上有什么?”……孩子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天生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他们期待和成年人谈谈这个世界,是想得到一个空间去对话,去思考,去惊讶。
      首先,我们要认识好奇心的本质是什么,书中举例两个孩子对待昆虫的好奇心:本经常和父亲手机昆虫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它们。克里斯懂得很多有关轮虫的科学知识,他踩死毛毛虫,把胶水滴到蜘蛛、甲虫和蚂蚁身上。虽然本知道很多有关昆虫的科学知识,但他缺乏深层次的兴趣;而克里斯眼中的小生物的世界充满了神秘的现象。好奇应当是提问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
       其次,我们要明白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不停提问题的孩子并不一定有非凡的好奇心,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如果成人过急地催促孩子了解对他们来说还为时过早的事情,就会导致孩子的早熟问题。一个早熟的孩子知道了太多对他这个年龄来说本应悬而未决的或模糊的问题的答案,并非源于真正的兴趣,而是令“问题止于答案”。这种早熟的好奇心,几乎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作用。所以“面对孩子们的提问,成年人应当尽可能地帮助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而不是很快给他们一个简单的答案。”应当“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并且用浅显的方式去深化它”。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就是给他们一个合适的答案,让他们一直保持提问的兴趣。
3、尊重孩子的秘密
      当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会有自己的秘密。当孩子有了自己的秘密,标志着他们内心世界的诞生;当孩子拥有并保守秘密,标志着他们走向成熟和独立;当孩子与亲近的人分享秘密,标志着他们的成长和成熟。
      秘密是人成长的一个关键方面,我们应当意识到童年秘密体验的教育意义。当孩子有了秘密的时候,我们应当尊重孩子,给他们足够的私人成长空间,知道什么时候该倾听,什么时候该有意不去理会。
      一个拥有秘密的孩子,应当被尊重、被呵护,他们尝试建造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逐渐建立安全感与责任感,是身心健康成长的标志。
二、真诚地看见
      当老师站在教育学的角度,我们会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特的个体,一个正在自我塑造和成长的人,这让我们意识到正在成长的孩子的存在,我们观察、了解孩子,我们真诚地看见孩子,再次体会到了教育的情调——“每次相遇的时候,与世界的其他关联都被轻轻切断,留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诚恳接触”。
1、从教育学的视角看孩子
      书中列举了戴安娜跳绳的里例子,过路人看到的是一个小女孩的活力,激发了自己的美好回忆。而教师看到的是一个因渴望成功而表现出紧张的孤独的女孩,她做一切事情的动机都是为了讨母亲欢心,总是以竞争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她渴望被看到。
      今年刚接到四年级的一个班,有一位女同学从来不与老师交流,多次尝试与她沟通无果,刻意靠近她反而让她更抗拒。这个时候,作为她的老师,一个观察者,了解到她的家庭背景也就理解了她的行为。她的父母是典型的权威式父母,说一不二,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从来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面对呵斥与命令,她对抗的方式就是沉默。作为老师,法改变她的家庭教育方式,但是我能理解接受她与老师相处的方式,也希望让她感受到“老师非常亲近地,同时又保持一定距离地用心照看孩子”。老师通过了解孩子,避免了对他或她仅做一些表面的判断,这是“看见”的作用。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被承认是一个存在着的人、一个独立的人和一个成长中的人。老师带着责任感,全身心地关注孩子,让孩子的一天变得意味深长。老师关注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鼓励的手势,一句恰如其分的评价都能使他们能看到老师眼中的自己,让师生的相处变得默契,让这一天的时光变得意味深长,这便是教育的情调——“微笑可以作为一个公开的邀请,让我们在目光相遇的瞬间彼此为对方而存在”。
2、合适地表扬
       我们经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诚然,表扬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带来积极的结果。但是,我们要警惕不加区分地给予表扬也可能带来消极的结果。
      小时候的一次被表扬带给我的窘迫感,至今记忆犹新。一次家庭聚餐结束后,大人在闲聊,我们一群小孩在一起吃橘子,我习惯性地把橘子皮放进了垃圾桶,这时姨夫提高了声调开始夸我习惯好,却同时对着屋里的其他孩子发出了批评,并要他们向我学习。然而结果是,其他孩子做着鬼脸跑开了,我感到无所适从,无比窘迫。这让我感受到不是所有的表扬都是合适的,不合适的表扬是存在风险的:不加区分地表扬,太轻易、太随便的表扬都可能会失去意义。所以,对老师来说,表扬也存在着重重困难的选择,我们应该给予学生适合的、有意义的表扬,这样的表扬应该能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

                           生命在场

                             

    “一位颇有力量的老师所出来的‘在’必定很有力量”。
一位能“看见”学生的老师必定有这种“在”的力量。当我们以教育学的眼光,带着责任感“看”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会带来意味深长的作用;当我们言行一致,对生活、对世界、对共同学习的学科保持快乐和责任感的时候,我们才拥有了真正“在”的力量。
一、真情流露,言行一致
      如果我们心中没有学生,没有对课程的综合理解能力,那么我们对孩子的鼓励,对教育的热情,就会显得虚伪。
教师对孩子的关爱,是以生为本,以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为出发点?还是仅仅为了提高教学成绩,获得他人认同?出发点不同, 我们的情感表达是全然不同的,孩子会通过教师的眼神、语言、动作感受到这微妙的差别。一个发自内心关爱学生的老师,他的眼神是恳切的,语言是关切的,行为是耐心的。当早晨到校后,面对学生简单的一句:“老师早上好!”老师脚步未停,急匆匆回应“早上好!”与停下脚步真诚望着学生回应“早上好!”给学生带来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二种回应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在”,师生关系是真诚而亲密的。
      书中提出一系列老师自相矛盾的行为,如:一位老师在谈论责任,但是对自己的生活并不负责任;一位老师总是努力使自己的学生喜欢自己,却忘却了真正的教学是什么;一位老师很有效地将课程个性化,却不去真正了解学生;一位老师问了学生很多问题,却不知道怎样让问题变成一种真正的探索……这就会导致孩子经常问:“为什么你总是叫我做这做那,但是你自己从来不做?”“为什么你这么关心我的成绩单,而对我的作业毫无兴趣?”身正为范,不令而从。老师和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自己先要做到言行一致,做孩子模仿的行为榜样。“老师和父母必须首先是好学生,然后才能使引导学生学习的人”。
 老师的形象和他们的言行一致,还包括对生活、共同学习的学科保持快乐和责任感。我们应当研究学科知识,理解这些知识,使自己融入学科本身,并形成适合自己的上课风格。就像书中所说“一位好老师并不是碰巧去教数学或诗歌而已,他本身就体现着数学或诗歌。好老师和他们所教授的知识已融为一体”。
      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做到真情流露、言行一致,更有利于为孩子营造信任、安全、亲切的“气氛”。气氛是我们体验生活空间的方式。在家里,父母通过关切的对话、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温馨的家居布置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在学校,老师通过机智幽默的教学方式,引领孩子积极、正面地体验学习的快乐,通过仔细、敏感地装点教室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气氛是老师将自己呈现给孩子们的一种方式,也是孩子们将自己呈现给老师的一种方式”。真诚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教育的情调,这是教师“在”的力量。

二、创造课堂生命力,发展教育机智    
      教育学现象就是一门探讨成年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
教师与孩子的相处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课堂呈现的,如前面所述,一位真诚的教师与他所教授的知识融为一体,有自己的上课风格,能够营造独特的学习气氛。富有生命力的课堂还应该是充满希望的,这希望包含承诺和努力。因为我们爱着孩子,所以始终对他们抱有希望,用耐心、信心、宽容去理解体验孩子成长的无数种可能性,不断坚定这样的的信念——“我永远不会放弃你。你会过得很好”。同时,了解孩子的方式也是我们了解自身的方式,让我们有机会去反思那些促使子安在的自我得以形成的因素。这样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学习者。是希望教会我们去教育,同时教育又教育我们心怀希望。希望给予课堂生命力,也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不仅促使我们不断地进行教育实践,还令我们不断发展教育的机智,这让我们与孩子更和谐地相处。有生命的课堂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情境,一位训练有素的教师不一定具备教育的机智。面对同样的教学情境,不同的老师处理方式也有差别。书中列举了作者四年级的一次语文测验的小事。因为粗心导致本应该答对的一道题做错了,擦掉了错误答案,写上正确答案,让老师改了分数。老师并没有点破,而是帮我加上了分数,说:“也许是我错了,有错就改嘛。人就该诚实,对吗?”老师意味深长的话令作者坦白了事情的原委。老师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同时让学生自己领悟。这位老师面对的是自尊心强的孩子,如果是“厚脸皮”的孩子,又该怎样应对呢?显然,一位富有教育机智的老师应当准确把握“公平”的内涵,在理解孩子体验的前提下,即刻做出恰当的回应。这要求教师在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管理经验之外,还要唤醒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智慧不是靠培训得来的,需要教师自觉更新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关注教育生活的体验、不断反思质疑自己的立场。我们写教育叙事,写读书反思也是提高反思能力的方法之一。当我们站在人文视角,把孩子看做鲜活的生命体,向孩子学习,与孩子相处,机智地对待每一件教育小事,就会对孩子产生莫大的影响。作者说:“教育就是一种影响,是一种影响施加到另外一种影响上,让影响产生影响的过程”。
    这种教育的影响过程,是成人与孩子相处的学问,也就是教育现象学。书中对教育学现象学做了解释,并详细阐述了教育想象学做什么、如何做。我觉得在一位能“看见”学生并能够令学生感受到“在”的老师,就是拥有了这种潜在的、隐性的,融于人身体的“体知”——教育机智,便理解了教育现象学。
     
       我们始终对教育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保持一种好奇和敏感,机智果断地对不同教育情境下的事件做出恰当地反应,才能够“看见”孩子,并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在”的力量。我们学习教育想象学就是在学习教育的情调。
      春天唤醒希望,教育现象学唤醒教育的情调。
阅读 15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