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阳节的由来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 老年节 。
2. 重阳节的习俗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有习俗: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放纸鹞......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3. 我们的重阳节活动
1、介绍重阳节典故及其传统:
搜集重阳节典故,交流重阳节传统习俗;
2、三分钟小故事演讲:
学生讲述自己亲身感受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父母、长辈真心付出、无私关爱子女,以及作为子女真诚回报、感恩于行的感人故事;
3、孝歌我会唱:
组织学生学唱一首以孝敬父母和长辈为主题的歌曲;
4、身体力行、实践承诺:
每位学生尽自己所能,为父母长辈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4. 重阳节的意义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的九月初九,因为读音和“久久”不谋而合,所以也被人们赋予了长寿的含义,在1989年的时候更是被定为“敬老节”,告诫人们要多关心身边的老人。
在古代,九是非常尊贵的数字,它和“久”同音,表达了人们希望生命长久、长寿的美好愿望,而在现代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倡导人们敬老、爱老。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厚的尊老孝亲的文化氛围,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使全校师生受到教育和感染。学生们深刻领悟到孝敬长辈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