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为了提升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不断适应新课标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凝聚新思维,实现资源共享,促进课堂教学的精准高效,让每一节课落地有声。2023年10月23日上午,我校高三语文教师在录播室举行了集体备课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针对第二次阶段考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在这次活动中,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看法和见解。
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审题不清。学生未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自找苦吃”,没有区别对待“主动吃苦”和“被动吃苦”,必须弄清楚“自找”是主动吃苦,是主动逼自己去寻求精神上的磨砺和成长。
还有文学类文本中的主观题:题干中问的是“结合选文中大姐婆婆这一人物分析清末背景老城内旗人的生存危机”,但是学生直接答成了“大姐婆婆的人物形象特点”。
二、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在诗歌鉴赏中学生弄不清楚什么是抒情方式,在名句默写中不会写字,在古文翻译过程中,不知道常见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词类活用等基础知识。
三、作文中存在结构不合理,分论点拟写的不够精炼,论点和论据逻辑关系不严密,论据不丰富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全体高三语文教师都提出了合理化的解决措施:
一、研究问答,规范答题。
(1)要紧扣题意,抓关键词答题。应该依问而答,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应紧扣题干要求,筛选有效信息,抓关键词而得分。
(2)对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要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提取、剪辑、重组、提炼概括性语言作答。
(3)要注意常式题来处理变形题。
二、通过练习来夯实基础。比如默写可以通过高中三年的文言文挖空练习的方式来掌握实词、虚词和句式,也可以利用抄课下注释的方式来强化。
三、对于作文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尤其是论据不充分,需要我们教师补充素材,归纳总结,给学生一些实用性的作文素材,比如可以总结这些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也可以从课本中挖掘古代优秀人物的素材,经过加工之后给学生发下来。
这样的研讨是激烈的,是在你一言我一语的真诚交流中,在思维相互的碰撞中,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论中,由个性而逐渐达成共性。
科研处王全良主任强调了三点:一、答题的过程中注意术语的运用;二、文言文翻译要遵循“关键词从严,句意从宽”的原则;三、要对答案进行质疑和讨论。
最后赵主任做了总结发言,她肯定了本次集体备课活动中高三语文老师们的团结合作和辛勤付出,鼓励所有成员精诚合作、多多交流、勇于创新,在合作中碰撞出更多火花。
集体备课活动为教师们搭建了合作、探讨、展示的平台,通过参与者思想火花的碰撞、集体智慧的分享,促使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认识,拓展教学的方法和思路。本次活动圆满结束,通过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使老师们各有所得,真正做到了“握指成拳,合力致远”。
编辑、文字、图片:高三语文组
初审:武素琴.贾丽娜
终审:赵爱丽 王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