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教研室的统筹安排下,道德与法治学科以起航教师评选为依托,以“赛”观“学”,以“赛”促“教”。
一、区教研室布置本学期教学教研任务:10月12日--11月7日开展各学科的起航教师评选活动。
9月19日,片区组长宋燕老师与三位参赛教师共同学习了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理念。
1.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含义
(1)依时空开发多元评价资源,增进价值认同与践行。
在具体的学习评价过程中,学校注重联通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开发多元评价资源,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
(2)将学习评价贯穿道德与法治“全学程”。
(3)促进知行合一。如此联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不同时空,营建良好的学习生态,发挥评价的激励、改进等功能,引领学生在践行中增进价值认同。
2.教学评一体化的意义。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属于指导性的教学理念,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和落实,使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注重思考如何教学、教什么,教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经分析教师总结出教学中应兰当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明确教学目的。教学评一体化促进核心素养落地,是教学改进的方向。
现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最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当前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够完善,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就需要按照学校规定的要求不断创新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建立教、学、评一体化机制。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需要通过聚焦学生认知困惑,明确核心学习任务,思考评价标准,回应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需要借助复杂情境,再现实际生活,融入辨析元素,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真正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真正的“家”是隐藏在课程标准背后的“人”。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这个“人”具备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回答“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学“回家”的基本路径,教学评一致性法则从教学设计层面讨论了课程标准与教学的关系,为教学“回家”做出了可行且有效的设计方案。
与传统的教学实践不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引领下的教学,需要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度解读和解构,结合实际学情设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明确相应的表现性任务作为评价依据,对学生在具体情境任务中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和激励。
二、依托:“教学评一体化,促进核心素养落地”联西学区(第一组)起航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暨学区教研活动于10月13日在保定市新华路小学开展。
(一)课例展示
上午第一节 三年级 新华路小学 孙静怡 第7课《生命最宝贵》
第二节 南大园西马池小学三年级 翟洁璇 第8课《安全记心上》
第三节 保定市联盟西路小学 三年级 钟文 第9课《心中的“110”》
本单元的7、8、9三课教学内容之间呈现逐阶递进的关系,本单元中《生命最珍贵》是基础和起点,也可以说是学习后面两课的前提。
根据课本以健全人格中自尊自信中“正确认识自己,珍爱生命”为出发点,孙静怡老师设计了“联系生活”、“活动体验”、“倾听故事”、“数据触动”、“感悟生命”等环节,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构建了生本课堂。课上孙老师通过观看生活化的照片视频、小组合作、活动体验、诗歌朗诵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身体不可再生,生命不可重来。教育学生要学会爱惜自己的身体,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了解身体受伤后要面临的不便与困难,以及给家人带来的巨大痛苦。
在上这节课之前,孙老师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设计了一个问卷作为课前调查,测评三年级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意识,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但也有极少数出现伤害自己的行为,课中通过组内讨论的课前调查单教学大部分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收获,明白了生命不能重来,我们要爱惜身体,珍惜生命。课后我也会发相同的调查问卷进行讲课后的测评。
课前体验活动
体验活动 1:
要求:四位同学上台,第一位身体健全,第二位眼睛受伤,第三位单臂受伤,第四位双臂受伤,用最快的速度将外套穿上,系上红领巾。
体验活动 2:
要求:所有同学不能发出声音,用手势跟同桌说一件事情!
体验活动 3:
要求:所有学生蒙上眼睛,从书包里拿出老师指定的学习用品。
翟洁璇老师备课时设立了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1.从生命安全的角度,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增强自护能力与自护意识。针对如何让学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翟洁璇老师想到不能让教师在课堂一直满堂灌,这样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他通过播放孩子闯红灯视频、观看教师过马路的视频、并且看完之后老师带领全体同学课堂运用,以及和交警同志连麦的方式加深孩子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翟老师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交通法规的相关条文,并在这些情境中培养了学生的法治意识。
“心中的‘110’”一课作为安全教育内容,重在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安全意识,初步认识社会的复杂性,提高分辨能力,学会自护自救。其教学难点正在于其“复杂性”,安全问题隐藏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这提示我们,教学要创设具体而多样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会面对,不断丰富安全常识,推进学生道德判断水平的提升。如此,才能引领学生提升生活,过更好的道德生活。
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本次教研主题“教学评一体化,促进核心素养落地”,钟文老师首先明确理念,学科育人。本课“心中的110”,培养学生安全意识,警惕意识。做到“教”和“学”的一致性,就要充分了解学情,三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但受限于生理和心理因素,对外界可能遇到的伤害缺少自我保护能力。通过问卷星问卷调查,了解班级学生情况,学生具有强烈的警惕性——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一定心怀不轨,不怀好意,他们对陌生人似乎都具有一种“过度反应”……这引起了钟老师的反思。
正如教材所说:虽然生活中有个别陌生人不怀好意,会危及我们的安全;但也有很多像朋友一样关心、爱护、帮助我们的善良的陌生人。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让学生的“评判”一棍子打死“全部陌生人”。
本单元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安全常识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及良好的应急心态,减少危险事件发生。
本单元新课标指向了核心素养,在设计课程时,不仅仅要关注教材知识的讲解,还要注重学生情感和行为发展,关注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日常品行表现。
(二)授课教师进行自评、反思。
自评:联系新课标,主要谈谈自己备课、授课时如何贯彻单元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反思课上出现的问题或不足之处。
实践出真知。通过孙静怡老师提前布置的体验活动,学生都有了亲身体验的机会,对于爱护身体珍惜生命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而课堂的学生展示活动,更直观地将行动的艰难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同学们更快回忆之前的感受,并做出适当评价。
本节课翟洁璇老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的交通安全教育,如倡导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宣传交通安全,知道常用的简单的交通规则,并有把简单的交通规则坚持的意识,提升交通安全素质。
翟老师把课堂研究性学习和课外调查实践相结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上课前学生预习资料,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向全班汇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老师适当的给予表扬以及评价。
为了避免课堂枯燥,翟老师通过播放孩子闯红灯视频、观看教师过马路的视频、并且看完之后全体同学课堂运用,以及和交警同志连麦的方式加深孩子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中的‘110’”一课中,钟文老师将安全问题隐藏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这提示我们,教学要创设具体而多样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会面对,不断丰富安全常识,推进学生道德判断水平的提升。如此,才能引领学生提升生活,过更好的道德生活。
(三)老师互评
(四)片区组长宋燕老师做教研活动总结。
实现教学评一体化,需要老师们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促进目标达成。老师们在教学中评价学生表现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同时评价语要能够激发学生思考。
根据学生表现,评价形式可以多样化,有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形式,教师根据评价,及时做出教学调整。
深入学习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1.引领主体自主预学评价,激发公共生活反思。
课前预学不仅有助于教师把握真实学情,优化教学,其本身也是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实现道德成长的过程,具有初步的诊断、激励和改进等评价功能。为此,我们将注重设计科学的课前预学单,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与评价。
通过课前预学调查,让学生理性认知生活中的公共空间,通过叙写自己的做法和感受,对自身的行为作出评价和反思。
2.激发课堂同伴辨析评价,增进公共生活情感。
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价无处不在,既包括教师评价,更包括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须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特点,重在引发思考与辨析,提高思维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增进情感体认。中高段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性思维有所发展,教学着重引导其学会理性反思,引发辨析、思考和观点表达。
3.课后学习评价重在引领学生的生活践行,通常指向课后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和习惯养成。因此,其重在常态追踪,持续发挥反馈、激励和改进功能。我们在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记录、叙写实践过程及反思,通过多元主体的互动分享展开评价,持续激发学生的践行动力。
聚焦核心素养,教学评一体化在行动,我们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