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琴 东阳市新星班学员,六石中心小学教师。曾获东阳市学科优质课一等奖,案例与论文多次在金华市、东阳市获奖。
文章简介:
毕飞宇老师用幽默的语言,细致地解构了许多经典小说的写作脉络,从整体去讲小说的构架,又提出了读者注意不到的小细节,而这些细节又恰恰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对我们对文本的把握有很大启示。
假期里,我读了毕飞宇的《小说课》一书。一翻开目录,心里不禁感到十分忐忑。《促织》《阿Q正传》……这些不都是高中语文的篇目吗?那我能看懂吗?接着往下读,我发现,这是一本“神奇”的书。
毕飞宇老师用幽默的语言,细致地解构了许多经典小说的写作脉络,从整体去讲小说的构架,又提出了读者注意不到的小细节,而这些细节又恰恰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对我们对文本的把握有很大启示。下面我将从如何解读文本的角度谈谈我受到的启发。
读文字,更读文字之外
想要深入解读文本,当然首先要从文字入手了。但毕飞宇老师告诉我们,更要去读文字之外的东西。那些没写出来的,有时候恰恰是最重要的部分。
在分析海明威的小说《杀手》时,毕飞宇首先关注的就是对作品细节的叙事补白。和许多经典作家相比,海明威这位倡导“冰山理论”的写作者,显然更喜欢留白的艺术方法。至于海面下那八分之七的冰山主体,就是海明威留给读者的巨大的“飞白之地”。这就要求我们去读文字之外的内容了。解读《杀手》,其实就是一个打捞水下冰山主体的过程。
虽然小说里的每个代词都应有具体所指,但海明威的极简叙事却常常令代词所指不明。比如当杀手阿尔和马克斯在餐馆里点餐时,海明威先是使用了“其中一个”的称谓,“‘我不知道,’其中的一个说道,‘你想吃什么,阿尔?’”到了后来,他又写道:“‘我要一份加苹果酱的烤嫩猪排,还有土豆泥。’第一个人说”①。在这里,我们很难立刻判断出“其中一个”和“第一个”究竟是指代何人。按毕飞宇的理解,这里面其实隐藏着一个叙事逻辑的转换:“其中一个”是叙事者置身故事之外的镜头俯视,属于客观叙事,而“第一个”则是顾客尼克的平视视角,是主观叙事的结果。
叙事视角转换,身份确定只是其中一方面,小说的氛围描写和高潮部分,都需要我们去把留白补足,才能读明白这个故事。这在我们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中,也是一个道理。读文字,更要读文字之外。
读人物,更读人物的立体
一个人物的成立往往是需要大量的背景和细节,作者想要一个人物立得住脚、圆润丰满、真实可信,往往倾尽心力,而我们不能用简单模糊的印象就概括了这种努力。
比如毕飞宇谈《故乡》,我们常常对杨二嫂的语言、外貌、动作做了详细的分析。也对“细脚伶仃的圆规”有进一步的阅读。但好像很少对“圆规”一词做过多的探究。
毕老师通过“圆规”一词分析出杨二嫂身上承载着国民的流氓性,闰土身上承载着国民的奴隶性,这都是劣根性。鲁迅写杨二嫂那个经典的比喻意象——圆规。但如果还原历史语境,毕老师发现“圆规”是一个科学意象,可不是现代汉语里的常用词。原本是科学文明象征的“圆规”意象,此时用到杨二嫂身上,便具有一种特别的讽刺作用,即暗示了杨二嫂的对他人的“暗算”,而且是精准的暗算,这恰恰是杨二嫂工于心计、善于算计的性格体现。
从“豆腐西施”到“细脚伶仃的圆规”,杨二嫂都是不规矩的。毕老师认为用两根筷子来形容杨二嫂可能更贴切点。但正是用圆规才体现了反讽的力量。这就是鲁迅的风格。所以我们看,一个小小的细节,也许就能分析出一个人物的性格,让这个人物立体起来,也能分析出作者的性格。
读故事,更读故事的合理性
毕老师独具匠心,从自然的角度解读了林冲为什么会上梁山。
林冲上山,首先和雪有关。林冲在被发配的过程中,路过草料场。因为是下雪天,非常冷,他生了火。但是,草料场偏偏不幸失火。没有这场冰冷的雪,这场火就不会烧起来了。
接下来是风在起作用。风让草料场的大火,难以扑灭。风让林冲在离开后进入山神庙时,抵不住风的袭击,不得不用石头抵住门。这块石头,把林冲和外界隔绝了开来,因此他第一次,真正地开始想自己的处境。
雪,风,石头的连环作用,看似是一连串的偶然,其实存在必然。因为一开始,林冲就掉进了被陷害的陷阱中,想要置他于死地的人,一直都在等待时机的到来。
因此,这便是故事的合理性。读故事,不仅要读故事情节,更要思考其中的合理性。
毕飞宇老师从一篇篇经典中解剖小说的躯体,再慢慢转向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体会。在《小说课》这本书中我深深被老师的讲解所吸引,紧接着跟随老师充当解剖医生,挖掘探索小说的内脏,这样的活动并不血腥,反而让我游离在神秘的内部器官中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