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的玉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中医护理技术全科化工作委员会

耳穴案例分享


耳穴治疗咽峡炎 绿色止痛更安全

创建于2023-10-23 阅读1899

一、案例基础理论:

案例中按摩耳廓可激发精气,通经活络,调理脏腑,健脾培中;耳尖是经外奇穴,耳尖放血有消炎退热镇静作用;耳穴贴压通过对穴位间断的刺激从而达到疏经通络,调节脏腑免疫功能,从而起到降低体温、减轻咽喉肿痛的作用,缩短病程,解决小儿服药困难。

二、护理个案介绍:

患儿吴某,男,3岁,主因“发热1天”以“疱疹性咽峡炎”收入院。入院测T38.6℃ P112次/分 R28次/分 W22kg。患儿神志清,精神不振,咽红疼痛,咽峡及软腭见散在数个红色疱疹,周围有红晕,内有浑浊液体,无破溃,纳差眠可,小便色黄量少,大便干,两日1行,量少,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既往高热惊厥史,服药困难。血液分析示:白细胞10.16×10⁹/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9%,淋巴细胞比率9.9%,中性粒细胞8.42×10⁹/L,超敏C-反应蛋白3.20mg/ L,降钙素 0.09ng/ml。

四诊

望诊:患儿神志清,精神不振,咽红,咽峡及软腭见散在红色疱疹,周围有红晕,内有浑浊液体,无破溃,舌质红,苔薄黄。
闻诊:气息平和,未闻及口腔酸臭味,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心率112次/分,律齐,肠鸣音正常,5次/分,大便无酸臭味。
问诊:发热不恶寒,咽痛,既往高热惊厥史,服药困难,纳差眠可,小便色黄量少,大便干,两日1行,量少。
切诊:腹部平坦、柔软,无压痛和反跳痛,脉浮数。
中医诊断:喉痹(湿热犯喉)
耳穴诊断:
望耳诊:咽喉穴区有高于平面的特征。耳甲腔内皮肤发红。
触耳诊:探棒触探患儿肺区有明显压痛。

辨证取穴原则:

综合四诊,患儿发热不恶寒,咽红疼痛,纳差,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小便色黄,大便干,为表证、热证。时行邪毒由口鼻而入,内犯于肺,下侵于脾,咽喉乃肺脾之门户,大肠与肺相表里;故本病病位在肺脾。 耳穴咽喉穴根据全息理论与人体鼻咽部相对应。
辨证:湿热犯喉
治则:解毒利咽 化湿退热为原则。

技术实施依据:

耳廓按摩
按摩耳廓可激发精气,通经活络,调理脏腑,健脾培中;促进耳部血液循环,为放血奠定基础;安抚患儿,稳定患儿情绪。
耳尖放血
耳尖—经外奇穴,有清热降火、养心安神作用。耳尖放血可消炎退热镇静。
耳穴贴压—取穴及依据
主穴:
咽喉—清热利咽、宣肺止咳功效,使用探棒探查耳穴阳性部位,此方法为相应部位取穴。
神门—镇静、消炎、止咳的多种功能,减轻咽喉部疼痛不适,稳定情绪。
肺—患儿感受时行邪毒肺失宣降,此穴可调理肺气。
脾—患儿脾常不足,招致时行邪毒由口而入,脾气受损,水湿内停,此穴行气化湿,增强食欲。
配穴:
肾上腺穴—据现代医学理论取其退热、抗感染的功能。
大肠穴—清热洁腑、通便止泻,“大肠有热、上逆于肺”可治疗肺热引起的便秘。

操作方法:

1.操作者洗净双手,待干后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施术手指。
2.75%酒精消毒患者耳部皮肤。
3.用蘸上介质的手指在耳部小周天和大周天进行按摩直至发红发热,频率为100-120次/分,然后对耳尖和耳垂采用猿猴摘果法进行按摩至发红发热。

4.75%的酒精再一次消毒患儿耳尖2遍,待干后对双侧耳尖穴针刺放血,针刺深度为1-2毫米,放血量为10滴左右。

5.根据患儿的配合程度,使用探棒探查神门、肺、脾、咽喉穴敏感反应点,配穴肾上腺、大肠进行贴压,贴压一侧耳穴(左侧)。
6.注意事项宣教:
①贴压后勿让孩子自行取下,如有脱落及时告知并贴压。
②常规采用直压法和对压法按压耳穴,以疼痛耐受为度,1-2 min/次,6—10次/d。如有发热、咽痛感增加时加强按压。
③疗程:一般贴压2次治疗,隔日贴压一次。采用方法与穴位可根据症状增减治疗。

治疗经过:

9月8日根据患儿症状和阳性体征,除遵医嘱补液和抗病毒治疗外,病房护士给予首次耳穴治疗。治疗30分钟后体温下降至37.8℃。晚餐主动进食少量流质饮食,进食期间未哭闹,口腔内未见新增疱疹,红肿未加重。指导家长多喂水,给予温水泡脚促汗出,间隔2小时按压耳穴1次,夜间体温渐降至37.3℃,自行排便1次,色黄,头端略干余正常,夜间睡眠好。
9月9日患儿体温37.7℃,咽部充血减轻,疱疹未有新增,余疱疹根部萎缩,颜色为暗红,未破溃,今日进食量增加,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大便未行,小便量多,体温能在按压和饮水后下降至37.5℃以下。
9月10日患儿体温正常,咽部充血消失,略红,疱疹水泡消失,颜色暗红,面积较前减小,饮食逐渐恢复正常,过渡到普食,大便1次,为黄色软便,小便正常。为巩固治疗效果,对侧耳部给予同法按摩后耳穴贴压咽喉、肺、脾、肾上腺、神门。
9月12日患儿咽部正常,纳眠好,二便调,予以治愈出院。

效果评价:

经过2次贴压1次放血后,患儿体温逐渐下降,咽部红肿疼痛逐渐消失,疱疹未有新增,逐步消退愈合,饮食由进食差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大便日行1次,实现疾病治愈。

三、护理个案小结

总结一: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常见症状为发热、咽部充血、咽痛、口腔咽峡部黏膜上出现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内含浑浊液体,偶咳嗽,恶心、呕吐、腹泻、伴哭闹、流涎、拒食等,其表现多与外感湿热,肺失宣降,脾失健运有关。从治疗角度出发,采用耳廓按摩、耳尖放血和耳穴贴压的方法刺激耳部穴位配合中药抗病毒治疗,从而调和脏腑,补中益气,从而改善患儿症状,调理湿热体质。适用于风热感冒、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等发热、咽痛的患儿。
总结二:中医非药物疗法用于治疗疱疹性咽峡炎越来越受到患儿家长的青睐,无痛苦,副作用小,简便易行,缩短病程,效果显著。
总结三:采用放血笔针刺放血,能调节针刺的深浅,此笔能自动回弹,痛感轻,能减轻患儿痛苦,有利于提高病人满意度。
总结四:患儿家长的信任,患儿的配合,护理人员与病人的沟通和宣教,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在此案例中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
总结五:此案例在病房开展,住院患儿比较少,治疗效果评价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在门诊开展,及时与病人做好跟踪随访,以便得到更多的应用数据。
相关参考文献:
[1] 孟陆亮.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260-265.
[2]俞蕙.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专家共识(2019年版)[J],中华儿科杂志,2019,(57)3,177-180.
[3]王涛,易文龙.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治疗进展[J/OL].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7[2019-06-17].
[4]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版)》编写专家委员会.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8,36(5):257-263.

[5] 程凯 周立群. 耳穴诊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32-40,79-86.

                                                                杨爱华

                                                         东平县中医院

阅读 189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