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刘涛)

人生若只如初见
创建于2023-10-23
阅读 23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上周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太原学习之旅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张齐华老师的课。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学习方法即“社会化学习”

        回顾我们当下课堂,学生的学习不是有品质、有深度、优质学习,整堂课都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所以学习其实没有正真的发生。

我们根据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大量观察,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大致将学生的数学学习按思维水平分为三个等级。

      排在较低等级的是“听”。在我们朴素的认识中,以“听”作为主要行为的学习活动,学生的思维含量相对较低,“听讲”也被归入“被动学习”的范畴,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最低,

      排在中间等级的是“做”。这里的“做”包括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也包括画图表征、解题答题。在我们看来,学生在从事以“做”为主的学习行为时,他们的思维含量相对较高,

       排在较高等级的是“说”。这里的“说”既包括基本的语言表达,也包括在学习共同体内与他人的对话、回应,尤其是“为了教会他人”而展开的表达。费曼学习法。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的思维含量是最高的。

     所以,如何让更多的学生从被动地“听”转向主动地“做”,并拥有更多自由表达、与他人交流、教会他人的机会,如何让学生从“大课堂”回归“学习共同体”,通过缩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物理空间与思维距离,让更多的学习在“学习小组”内发生,从而保障每一个学生拥有更长时间、更高品质的数学学习活动。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化学习”,也就产生了。何为“数学课堂中的社会化学习”?简言之,就是“学生基于学习小组而开展的致力于数学素养与社会化素养协同发展的交往式数学学习活动。

第一环节,教师需要提前精心设计学习单,学习单上课前一天发到学生手里。这里的学习单可以是任务单、研究单、导学单。首先,必须把学习目标写入学习单。并且,这里的学习目标,须以学习者的立场书写,要以学生能够一眼就能看懂的通俗文字阐述。其次,考虑到“社会化学习”下一阶段“团队共学”环节,在长达2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学生是全部依靠学习单的导引,在团队成员的相互帮助、支持、协作下共同完成核心任务的交流、分享和建构。最后,尽管我们非常强调学生在完成学习单时的独立和深度思考,但是,我们也会毫不避讳地告诉学生,在你展开独立研究的同时,一切你能够找到的资源,包括数学书、参考用书、数学辞典、网络、家长、同伴等,都可以也应该成为你研究的重要资源、技术和智力支持。第二环节,是社会化学习的“展开期”,我们称之为“团队学习”。教师明确规定,限制时间让大家自主、有效、有序地展开。学生也能够在目标的参照下,有效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作出调整和优化。最后,则是“组内过关”。在学生经过充分的“团队共学”后,组长组织大家独立完成学习单上教师提前设计好的“组内过关题”,旨在检测之前的学习效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未雨绸缪、早作准备、抱团取暖、团队协作、合作共赢、责任互担、相互扶持,自然就会成为“团队共学”环节的新常态。当然,理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学生可能不会都掌握。这就创造了我们的第三环节。第三环节,是社会化学习的“深化期”,我们称之为“质疑深化”。尽管,在前面的“团队共学”环节,我们给予了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充分的学习期待、巨大的学力支持,然而,相较于以往教师深度介入的课堂学习生态,无论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抑或是数学思考的深度,都会受到相当的影响。为此,我们开辟了“质疑深化”环节,就是鼓励学生将独立研究、团队共学后依然存在的问题,利用近10分钟的时间,及时向全班提出,以寻求同伴和教师的回应。通过这样的提问质疑和相互答疑环节,我们期望能够解决掉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一部分问题。这个环节还特别设置了“教师追问”的小环节。这里,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是本课学习内容中最关键、最核心,也是学生独立研究、团队共学后依然有可能存在困惑的地方,或者是学生自以为已经明白,实质上并没有真正理解或明白的地方。通过教师的有效追问与师生共思共议,让学生的认识从肤浅走向深刻,从零散走向结构,从知识技能走向数学思考,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有然,从看得见的数学内容走向看不见的方法素养,从学科关键能力走向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恰恰是“质疑深化”环节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个环节,相互支持、相互成就,共同构成了数学课堂中的“社会化学习”。我们始终相信,更好的课堂样态需要去实践,更好的课堂永远是在明天,在未来,在每一个对课堂探索充满热情的数学教师的智慧里。

阅读 23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