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榕windy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教育教学路漫漫  且思且行且成长——横峰县实验小学六年级数学组内公开课

创建于2023-10-22 阅读319

  教育之美,美在成长;教师之美,美在课堂。为落实新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理想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六年级数学组于10月17日—10月20日 开展了组内公开课。

活动安排

课堂风采

       杨晓莺老师执教的《比的认识》,学生通过用预学单进行预学,初步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生活中的“比”,由生活中的比引入,如面粉与水的比,路程与时间的“比”,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路程、时间、速度以及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规律,加深对“比”本质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比例做了很好的铺垫。

  付玲琍 老师执教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2》,她先复习旧知让学生说数量关系,突出转化思想,分解难点,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在新授课时,付老师注重引导学生交流,进而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模型架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师生交流融洽,不得不说这是一节既实用又高效的课。

 

   杨静老师执教的课是《百分数的认识》,纵观全堂,这节课杨老师注意了学科的整合,注意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说理清晰,不含糊,且各环节之间连接非常自然,过渡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在引出百分数之前,学生把表中得出的分数都化成分母为100,师问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便于比较)这样就自然过渡到新知。杨老师在学习形式上也注重合作交流。本节课虽属一节讲述为主的课,可操作性不强,但杨老师也能迎课改潮流,注重合作交流。

  毛其亮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老师情绪高涨,说话幽默,能感染学生。整节课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为重点,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具体情境中百分数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学的很放松,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滕青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充满激情的课堂,她的《解决问题3》让我们看到了扎实有效的数学课,她耐心的引导着孩子,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给学生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探究、去思考、去表达、去辩论,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并乐在其中,不同的解题思路在课堂上碰撞,擦出了智慧的火花!

  邱春英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她先通过预学单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然后让学生在黑上标上圆的各部分名称,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接着又让学生自己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圆的特征。再通过想一想并且对圆有关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归纳整理。做到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后通过即时练习,学生对圆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邱老师的教学课能始终围绕教学目标适时、适度、适当地合理展开,学生做到了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大胆表达。

    杨艳红老师执教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3》,整堂课杨老师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重点指导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关键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的量和列出等量关系式,充分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组织各个小组列出多种解题方法,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方法进行全班展示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听课议课

       水本无华,相撞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课后,校长和组内教师们积极参与评课,聚焦新教育下的理想课堂,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大家在评课议课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其所长,研有所得,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教学反思

杨晓莺老师:

1、注重知识的自主建构。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么多的内容,如果全部由老师教给学生,就会显得多、杂,并且枯燥。考虑到这些内容的难度不大,学生能够通过看书自学解决问题,所以在课前我通过预学单安排学生自主预学。

2、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本节课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重组,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设计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活动一:“和面时,面粉和水的比”让学生初步感知比表达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活动二:在对比辨析中理解比的意义。引导学生明确今天所学习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分,是一种比多少,也就是差比,并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比。活动三:辨析质疑,归纳概括比的意义。通过情境中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建立起比的表象,抽象概括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这样的设计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而提炼了比这个概念,实现概念的内化。

       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1、在教学时扶与放的度把握不够,似乎扶得太多,放的太少。2、学生回答问题后,给学生的评价语单一,没有激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3、教学语言上不够精练,有时会重复学生的回答。

付玲琍老师:

       本节课是解决“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把例题改成以解决班级男生、女生人数的问题。这节课的重、难点是画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例题的内容是在例4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大致知道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模式。但是在教学中,学生根据画出的线段图分析题意,学生做法单一,教师引导还是没到位,学生思维没有得到发散。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侧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对自己上课的语言进行规范。

杨静老师:

       在执教《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百分数有什么作用,百分数的意义又是什么。而是抛出问题:该选谁去参加比赛?引导学生进行“猜一猜,算一算,比一比,说一说”这样的四个环节,最后得出结果。在探究百分数的意义时,采用独立思考,同桌合作交流,个别展示汇报,全班交流总结百分数的意义。在说的过程中理解并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和重要性,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

       教然后知困。一堂课下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整堂课的时间把握不合理,在引入百分数环节所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后面的巩固练习时间不够。其次,不够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敢放开手,包办有点多,有些环节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去操作,去表达……比如百分数的读写环节可以让班上中等及偏下的孩子去完成,给这样的孩子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锻炼他们的各种能力,同时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毛其亮老师:

回想这节课,我还需要在以下方面改进:

1、力争凸显教学目标的达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百分数的具体含义这个目标我突破的还不是很好。比如结合含棉量讲百分数含义时,可以引导学生对百分数进行深挖。将这点讲透,其他的可以交由“小老师”自主说出其含义。相信学生能做得到这一点。

2、根据生本理念,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那么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应人人都参与到小组学习当中,这样需要教师培训小组长和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让每位组员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课后教师要针对小组成员的表现及时鼓励评价,有效保证小组学习的实效性。

3、小组汇报交流时,还要继续加强学生倾听习惯以及准确有序的表达习惯的训练。

滕青老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预学单对学生的预学情况进行初步了解,调整本节课的授课方式,从找单位“1”和写数量关系式进行旧知复习,再到“NBA”和“村BA”进行引入本节课的例6,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题的教学设计上,充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上让学生动嘴说,动手做。先让学生试着说数量关系式,画线段图,列方程,再试着通过小组讨论结合预学单对例6方法多样化。

       但是,在解决问题时,学生过于依赖线段图,因而在优化方法上,学生往往选择算术解法,没有体现利用顺向思维列方程解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对学生后期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不利。其次,作业设计的难易梯度不够分明,体现例题与变式之间的差距。最后,在教学设计上少了方程的检验环节。

邱春英老师:

       心理学家证实:思维往往是从活动开始的,切断了思维和活动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们通过活动,发现了圆的特征,

使学生能归纳出概念,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功感,

       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为了检验孩子的学习情况,教学时我出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判断,通过动手画,通过看图填空,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

1、教学圆特征时,精讲不够细,有点过快。

2、练习题的设计要灵活多变。

杨艳红老师:

     得知要上组内公开课时,想着以常态课的形式呈现,所以在备课的时候就认真研究怎么突破教学重难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我以为我可以做到让学生多讲,我以为我可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都是我以为!在上课时,我还是说的太多了,没有放手。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在班上带着孩子们去研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重点是让孩子们学会分析这句话,先找单位“1”,再画线段图,再找数量关系,学生小组内举例,互相出题研究,大概是这个训练太多了,所以导致在讲这个例题的时候学生也是一味的从下半场是上半场的一半去找数量关系,而忽略了要解决这个问题真正要用到的数量关系是上半场的得分+下半场的得分=42分,好多孩子在练习的时候遇到了差倍问题时就不知道变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数学的道路上我还需要多多学习!

     《礼记•学记》有言: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数学教学之路漫漫,道阻且长,但我们每一次活动都是积跬步至千里的过程,让我们在思考和实践中前行!

阅读 31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