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教学之法 享音乐之悦
———记2023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安徽公益行暨安徽省教研江淮行”活动

乐享菡音
2023-10-22
阅读 32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3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安徽省公益行暨安徽省教研江淮行”活动于10月17日在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厅正式拉开帷幕。

  开幕式上,现任中国音奥尔夫专委会会长,上海音乐学院余丹红教授对奥尔夫进入中国的历程、教学法对构建我国音乐教育学科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希望汲取世界音乐教育的成功经验,以更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大理推广我国国民音乐教育,并逐步构建中国语境中的音乐教育学体系。

  奥尔夫专委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学院陈蓉教授,有着10多年的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硕士与博士的学习历程,同时在幼儿园、基础教育、高校、社会教育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积累,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

00:46

  她由易到难、逐层递进的分层设计;对律动中节拍、节奏和肢体动作的精准把控; 沉浸式的教学体验和别具一格的教学形式,令老师们深陷其中。场内掌声、笑声不断,老师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度参与,零距离感受奥尔夫与陈蓉教授的双重魅力。


00:48

  真实的教学案例和她自己创编的作品---身体打击乐等,更是让我们深深的思考,音乐老师多面手的重要性!

02:40

  不同的内容载体,不同的风格要求。

      安徽老乡,上海音乐学院教师,上海音乐学院阿卡贝拉社团常任指导高木梓带来了讲座“阿卡贝拉音乐活动编创”。

      讲述了音乐本体的张力、和声及复调之间的支撑,强调对学生进行音准、节奏、注意力等方面的训练的重要性。

  阿卡贝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无伴奏合唱形式,也是当下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需要扎实的音乐基础与声乐技巧。这种形式对我们音乐老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正所谓“艺无止境”,从事音乐教育是需要终身学习的。

  国内奥尔夫音乐师资培训创始人,央音、星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李妲娜老师,以丰厚的理论学识,和风趣的教学语言表述,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她将奥尔夫“本土化”作为她的历史使命,并在不断探索中……

  李教授以楚汉时期的历史典故“十面埋伏”为教学素材,通过打击乐的渲染,达成了十分富有戏剧性的艺术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情的充分掌握,她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教学手段,极大地调动了每位参与者的积极性。引导在场老师们,用不同的节奏和音色,呈现出“列营”“出征”“十面埋伏”“小战”“大战”“别姬自刎”“众军奏凯”等鲜活场面,在艺术实践中掌握打击乐技巧、理解作品结构,最终实现文化理解。

01:07

  分享课例“鸭子拌嘴”时,李教授又化身为“老顽童”。带着我们唱着童谣做着律动,在不给谱例的前提下,完成了作品的合奏和回旋曲部分。

      近距离的交流,发现她脖子上豆大的汗珠,随着节奏正往下滚。才惊觉眼前这位已年过八十的老者,已带着我们“说唱跳奏”近四个小时。心疼她的同时又多了一份对前辈音教人的敬意!

  安徽省教科院音乐教研员余含老师,对本次活动做了总结:她希望线上与线下的老师们,能努力消化这次培训的内容,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深度思考如何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方法、理念“本土化”,着力发展核心素养,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将教学法的理念,落实到我们的新课标中,为学校减负提质,落实五育并举,推动教育优质发展,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诉诸感性,回归人本”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原本性、综合性、创造性是它的主要特点。如何将奥尔夫音乐教学在自己的课堂上“本土化”,是每一位音教人,应该去积极探索的课题!

阅读 32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