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法》课例研究报告

王雪利
2023-10-20
阅读 57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教研有道,探索无涯,每一次集体备课讨论,都是一次思想碰撞,一次碰撞就会有一次提升。金秋十月,秋意正浓,时光清浅,唯有教研的芳华沉香流年,在最美的秋天,共赴一场成长之约。10月17日下午,经棚第三小学学校校本研修活动如期开展。在学校教研组长的引领下,数学教研组教师凝心聚力、团结协作,发挥群体优势,力求常规和创新相结合。围绕学校教研主题“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效课堂”,确立了研讨课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背景与主题

(一)《小学计算课的实践研究》背景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学习数学的基础素养。儿童对数学的理解始于认识数字和计算。《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求学生准确快速地计算,注重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将来学习、生活和参与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在数学的教学中,不管是诊断练习、指导性作业还是独立性作业都发现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并不理想,经常不是看错数就是写错数,要不就是漏写符号;或是计算加法时忘记进位,减法忘记退位等等,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无法理解的错误。从小学低段教材来看,有关计算内容所占的比例很大(约80%)如数学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和面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运用会同样离不开计算,而学生计算准确率不高,可见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计算能力的欠缺。

(二)研究主题

      运用新课程理念,结合传统计算教学的优势,寻求有效的计算常规课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力求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本课例的研究,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案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通过课例专题研究,提升教研组的整体教研能力。

       因此,经棚第三小学数学组以三年级上册《万以内加法和减法(二)——三位数加法》一课为载体,在“双培计划”的基础上,决定以“计算能力的培养”为主题进行探究,加强平时的计算教学,重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逐步提升学生计算的兴趣及计算能力。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计算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缜密、严谨的思维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计算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不仅为学习数学奠定基础,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1.通过对"小学数学低年段计算课的实践研究",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计算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老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更加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形成适合我校低年段数学常规课堂教学模式。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喜欢数学计算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3.本课题的创新和应用价值就在帮助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引领和指导小学数学教学。

       我们认为,开展小学数学低年段计算的实践研究,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良好途径,能有效帮助和促使教师从自身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借鉴别人的经验,探索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引发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对于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

       以构建有效课堂为前提,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及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针对计算常规课的实践研究,实现教材研究有效、教学设计有效、计算方法有效、因材施教,达到算法清、算理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和交流、突出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有效课堂课例,从中提炼出行之有效的计算常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课例为载体、专业引领与行为跟进相统整的"行动教育"模式,指导小学数学低年段的计算常规课教学实践,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课的教学质量。

本次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分析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2.研究有效的计算课堂模式包括口算和笔算,提升计算课的课堂效率。

① 课前2分钟计算训练;

②创造情境,激发兴趣;

③理解算理;

④合作探索,算法多种;

⑤注重评价和发展;

3.加强对学生计算训练方法的研究。探索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4.设计有效的指导性练习。

三、研究策略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本课例拟分成三个阶段开展研究。

第一阶段(2023年10月17日)小组成员集体备课,研读教材,分析学生计算能力现状,确定授课内容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精心构思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主要目的,于是把本单元例1、2放在一节由任老师尝试第一次授课。

第二阶段(2023年10月18日)按方案实施研究,进行第一轮磨课,由任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小组成员结合课堂活动,讨论集体备课中出现的问题与收获,并请姜校长和吕校长针对研究情况进行指导。大家一起反思评课中的建议,调整思路,将《三位数加三位数》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把本单元例3也融入到本课中来。

第三阶段(2023年10月19日)进行第二轮课例观磨及研讨总结。由王老师按照大家的设计方案执教,并取得了理想效果。学生能做到算理明,算法清。并能拓展总结出多位数加多位数的算法。

(二)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通过两轮磨课,发现课堂教学的问题,及时调整,努力从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模式上改进,使学生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转变,使学生乐于参与,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培养计算能力。

四、课例研究的成效与反思

       反复磨课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次提高。听课、评课活动的开展,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观摩、学习、提高的平台,使老师们分享、学习了彼此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两轮磨课,成功的展现了我们的集体智慧,课堂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本课结束后,校领导及学科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指导,对集体备课展示的呈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宝贵建议。

1、我们每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新课标,认识到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新课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以反思为依托,提高综合素质。每一次授课或听课后,应该有一个交流的反思时间,这样的举措真比上一堂课带给教师的受益更多,我们经棚三小数学教研组在每一次活动后,在校领导的指导下,各位教师各抒己见,有争执过程,有交流心得,并能及时去反思。以反思为依托,关注课堂导入方法是否恰到好处,教学过程是否抓住了学生的心……日积月累坚持下去,能极大地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每一堂课都是一种磨砺,一种收获,一种成长。每一次听评课都是一个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过程。三小的老师们也将继续以课堂为主阵地,做好常规教学,不断学习他人,优化自己,共同提高,共同成长。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乃研之基础,研乃教之利器。"本次课例研讨活动,开阔了老师们的教学思路,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进一步加深,每位老师都收获满满!

阅读 57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