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个人账户信息“安全堤”,守好“钱袋子”

雾pomeloo
创建于2023-10-21
阅读 30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信息的获取、搜集与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快速,每个人好像生活在越发透明的玻璃空间里,金融业也在网络金融、第三方快捷支付、资金供需链缩短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与此同时,海量的数据处理、黑客技术等使非法收集、盗取、非法使用与泄露数据的行为和手段更具迷惑性、欺骗性,增加了个人信息与资金安全的风险。尤其是Z世代人群,他们一出生便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面临层出不穷、纷繁复杂的信息安全隐患,进而损害到个人人身与财产权益。在互联互通的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应提高警惕,筑牢个人信息“安全堤”,守好“钱袋子”。


一、“我”有哪些个人金融信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金融账户信息已纳入敏感个人信息的范畴并加以强化保护,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范围包括:

1.个人身份信息:个人姓名、性别、国籍、民族、身份证件种类号码及有效期限、职业、联系方式、婚姻/家庭状况、住所等;

2.个人财产信息:个人收入、拥有的不动产、车辆、纳税额、公积金缴存金额等;

3.个人账户信息:账号、账户开立时间、开户行、账户余额、账户交易情况等;

4.个人信用信息:信用卡还款情况、贷款偿还情况及能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

5.个人金融交易信息: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支付结算、理财等中间业务过程中获取、保存、留存的个人信息,客户与保险、证券、基金、期货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发生业务关系时产生的个人信息等;

6.衍生信息:个人消费习惯、投资意愿等对原始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所形成的反映特定个人某些情况的信息等。


二、如何保护个人账户与资金安全?

① 强化个人账户信息与资金安全保护意识;

② 妥善保管好身份证件、银行卡、银行(支付)账户等,拒绝出租、出借或买卖;

③ 不随意透露个人账户信息、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注意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个人及家人隐私;

④ 不随意点击弹窗、未经认证网站、来历不明的短信和邮件,不随意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

⑤ 提供身份证件或复印件时,注明使用时间和用途;

⑥ 不随意丢弃业务单据、凭证凭条、信用卡对账单等,及时销毁作废的金融业务单据;

⑦ 尽量本人办理金融业务,不委托不熟悉的人或中介代办,谨防个人信息被盗;

⑧ 谨慎使用公共wifi、免密wifi;

⑨ 下载安装App或在第三方办理业务时,留意相关授权权限,审慎填写个人信息;

⑩ 不建议将照片存到云端,不将个人关键信息(如密码等)使用文档或U盘存储;


三、金融机构可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1.维护并提升防护技术,防范外部非法入侵系统窃取个人金融信息;

2.建立内控制度,排查可能出现的个人信息泄露的环节;

3.建立健全相互监督和制约的管理机制,切实防范信息泄露;

5.规范(代)查询金融信息的程序,审核客户有效身份证件或有关法律文书;

6.严格员工行为准则,加强员工培训教育,涉密岗位人员签订书面保密承诺书。

在发现个人金融信息泄露时,应及时修改账户密码或办理挂失/冻结,保存证据及时报警。个人及金融机构等均需不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对重要信息敏感,对金融及网络安全风险警惕,筑牢账户信息“安全堤”,才能更好地守护“钱袋子”。

阅读 30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