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动态5】诗香润童心,诗韵满校园—记课题组参加教学示范课《江南春》听评课活动

王慧敏
创建于2023-10-21
阅读 104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

       10月17日下午,在城厢二小录播室,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聆听了谭小华老师的古诗公开课,谭老师是课题组成员的前辈,也是古诗吟诵的先行者。《江南春》是一篇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这篇七言绝句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景有情。诗中描绘了江南秀丽的景色,同时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

  谭老师课前请学生齐读描写江南的古诗《忆江南》和《泊船瓜洲》,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江南春》。诗歌的吟诵贯穿了整堂课。谭老师首先让孩子们通过自由读读通诗句,接着谭老师出示了吟诵音频让孩子们欣赏,学生试着模仿吟诵,并相机评价。在理解诗句的教学中,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读,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理解古诗。再教学中,谭老师还拓展了带“莺”字和带“郭”字的古诗名句。

  接下来,谭老师请学生们欣赏配乐吟咏视频,让孩子体会吟咏的韵味,感受古诗的魅力。谭老师利用吟诵谱指导学生朗诵古诗,讲解诗歌的朗诵技巧。

00:26

  然后,谭老师抛出了以下问题:为什么诗中是写“南朝四百八十寺”,而不是“江南四百八十寺”?如果你是诗人,你想对当时的唐朝皇帝说些什么?阅读资料后,你觉得杜牧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呢?这几个问题都是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让孩子们感受诗人对历史兴亡盛衰的感慨和对晚唐国运的隐忧。接着谭老师带大家欣赏了以《江南春》为内容的楷书、小篆、草书、行书这四种字体的书法作品。

  最后,本课在孩子们的吟咏声中结束。学生们用唱的方式把这首诗朗诵出来,让大家真切的感受到了古诗的音韵美和音乐美。

  课后,课题组成员针对这节课进行了探讨和交流。课题负责人彭亚琼老师在研讨中说:谭老师整堂课设计得充满了诗情画意,用读诵代讲、用“不求甚解”与“直面经典”的方式,以诗解诗,以诗学诗,达到了一种“读诗用诗,无为而教”的教学境界。他这样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更丰富了古诗读诵学习的内涵,为课题组下一步课堂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

  颜晓春副校长觉得:教学中,谭老师能抓住古诗特点,在学生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想象,解诗意悟诗境,感受江南春色之美,体会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与热爱。巧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借助资料自主解疑,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品味诗歌中那淡淡的忧伤。

  王慧敏认为这堂课拓展了大量的古诗词。课前用回忆、复习古诗词的方法,来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教学时能联系其他诗人的带“莺”和“郭”的诗句,让孩子拓宽了古诗知识面。其次,读贯穿了整个课堂,自由读,指名读,吟咏等,让孩子们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王诚老师说第一次听谭老师的课,感受到谭老师的沉稳从容,文学涵养、吟诵功底深厚,颇有大家风范!整堂课从从容容,使人如沐春风。课上没有琐碎的理解分析,诵读贯穿其中,以读促讲,读法多样,其中通过创设情景、以诗悟诗、品悟关键词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有别于传统课堂。

  谭老师的课堂给了我们很好的引领作用,让我们更加坚信吟诵给古诗教学带来的无穷魅力。

        诗香润童心,吟诵满校园。

  本篇由城厢小学《小学高年级古诗文读诵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课题组供稿

编撰:王慧敏

初审:颜晓春

二审:谭小华

三审:彭亚琼

阅读 104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