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早晚温差变大,天气也变得干燥起来。幼儿适应能力差,容易出现口干舌燥、感冒、便秘等一系列问题。此外还有一些呼吸道传染疾病也随之而来。因此做好各项保健措施,对维护幼儿身体健康十分重要。
幼儿园给各位家长们准备了秋季保育保健小贴士,宝爸宝妈们快快关注行动起来吧!
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
传播途径:
传染源是流感患者。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而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主要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及呼吸道炎症,咳嗽、咽痛等。
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老人(易并发肺部感染)。
预防措施:
多饮水、多休息,注意室内通风以及身体锻炼,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等。
处理措施:
病人可居家隔离,隔离至退热后48小时,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3天,出现发热等症状应早期隔离。切断传播途径,对被患者鼻、咽部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要用进行消毒处理,减少流行期间的集体活动,如运动会、秋游等。建议患者和密切接触者戴口罩,加强教室内的通风换气,或用过氧乙酸、食醋熏蒸进行空气消毒。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感染肠道病毒后的人都具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和疱疹液中,接触到感染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和疱疹液均可能引起感染。
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状:
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5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易被感染。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预防措施:
勤洗手、讲卫生。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处理措施:
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一旦出现病例,应严格做好病人的居家隔离治疗,病人应隔离至体温正常,皮疹消褪及水泡结痂等症状消失后1周后凭证明复课。病人避免出入公共场所,以免导致交叉感染,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
诺如病毒
感染性腹泻属于丙类传染病,诺如病毒是感染性腹泻中较常见的病原体。
传播途径:
传染源是隐性感染者和病人,主要是病人。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散发病例为人-人的接触感染。暴发、流行常由于食物和水的污染所造成。供水系统、食物和游泳池污染均可引起暴发、流行。
主要症状:
起病急,以腹泻、腹痛、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轻重不等。腹泻为黄色稀水便或水样便,每天10余次,有时腹痛呈绞痛。可伴有低热、头痛、发冷、食欲减退、乏力、肌痛等,一般持续1-3天可自愈。成人以腹泻为主,儿童病人先出现呕吐,然后出现腹泻,体弱者病情较重。本病通常与食物中毒类似,要注意鉴别。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发病者以成人和大龄儿童多见。
预防措施:
要注意家庭的饮食卫生,餐具要进行消毒,肠道传染病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在小摊点吃零食、就餐。另外,生食瓜果要洗净,孩子要勤洗手,不要吸吮手指。在腹泻流行期间不要接触患儿,不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的地方。患了病要注意补充水分及电解质,不要用抗生素。
处理措施:
对发病病例应注重消化道隔离,积极治疗,确诊病例应当在症状缓解72小时后凭证明复课。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孩子的健康,家长可以这样做:
1.教育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用流动的水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预防病从口入。
2.教育孩子多喝白开水,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不吃“三无”食品,剩饭剩菜要热透后再食用。
3.不要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去游玩,避免接触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4.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勤晒衣被。
5.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情况,应尽早带到医院就诊,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
6.加强营养,注意膳食合理搭配,保证休息时间,增强儿童自身的免疫力
7.常见的传染病现在一般都有疫苗,进行计划性免疫接种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
8.让儿童生活有规律,保持充分的睡眠,这对提高儿童自身的抵抗力相当重要。
9.让儿童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10.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添衣服。
11.合理安排好饮食,不宜辛辣,也不宜过食油腻,应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秋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林西幼儿园愿与您共筑一道健康屏障,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