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铃古道丝绸路 群英论道研促教

 ——太原市周继荣教学提高与示范工作站参加2023年兰州全国历史年会

(总第67期)

甜中带着蜜
创建于2023-10-20
阅读 37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甘肃兰州有着八千多年的历史,融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伏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陇东黄土地文化为一体,是多民族、多文化共生的地带,是我国早期文明最辉煌的地方之一。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23年度学术年会于2023年10月11-14日在如意甘肃举行。虽然天气阴雨绵绵、风雨凄凄,但来自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的专家学者、教研工作者、一线教师等近1000人依然如期参加了本次学术年会,共话“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途径,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为了开拓学术视野,促进新时代历史教学的发展,太原市周继荣教学提高与示范工作站的部分导师和学员周继荣、侯红卫、闫晓馨、李红乔、杨清河、李相伯、侯峰伟等,在工作站主持人周继荣老师的带领下,远赴大美兰州参加了此次学术盛筵。本次学术年会以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现场展示课的形式进行。

【现场观摩听课学习】

    相隔千年万里 互鉴文明之美

      10月12日上午,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主任李卿主持开幕式,人民教育出版社常务副书记郑旺全致开幕词,甘肃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主任李博致欢迎词,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许斌讲话。之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首都博物馆原馆长郭小凌作了《文明互鉴:华夏文明与希腊文明》的学术报告。首先郭小凌教授从学术史和学科发展史的角度,向与会老师介绍了比较史学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郭教授指出华夏文明和希腊文明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但华夏文明无疑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并延绵至今的古文明。接下来,郭教授从时间上的同异、空间上的同异、经济上的同异、政治上的同异、文化上的同异等方面详细解读了古希腊文明与华夏文明,展示华夏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的交相辉映。尤其是新观点和传统观点的碰撞让人醍醐灌顶,如传统观点认为在古希腊的经济领域,工商业起决定作用,农业也主要为市场生产,受市场竞争法则的制约。随着考古学、碑铭学等材料的积累,西方学者对涉及古希腊经济性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一个普遍的重新认识就是古代与近现代有质的差别,农业才是古希腊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古人最基本的财产形式。这种新反思被西方史学界所广泛接受,古希腊文明原来也回响的是农业文明之歌。郭教授的报告加深了老师们对文明互鉴的认识,拓宽了中外文明比较的思维空间和学术视野,为老师们今后的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偶然与必然的表达 水乳交融的契合

      大会的第二项是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指委员会历史学科主任委员叶小兵作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探索》的报告。叶教授首先让与会教师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大多不是以单一学科形式存在的,而往往是综合性的,而且是多样性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接下来叶教授从历史新课标入手,强调了在历史教学中跨学科的重要性,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增加的课程板块内容,是落实素养导向、课程关联、突出实践等理念的关键体现。通过加强各学科的内在联系,突破传统分科课程的藩篱,有助于学生从更宽广的视角理解事物,更好地解决书本知识与现实问题割裂的弊端,让学生在与特殊情境的有效互动中,成功应对情境的复杂要求和挑战,将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等进行统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他指出,跨学科主题活动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多样性、可操作性、迁移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接着叶教授通过课例讲述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路径:在主题的选择上要科学合理,使学习具有实际的活动意义;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践,需要课程之间的联系,立足于本学科。叶教授的报告,鞭辟入里,理论与实践结合,为老师们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带来了高屋建瓴、系统全面的指导,使大家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为历史教学开辟了新思路,为教师授课开拓新视域,为学生认知开发新空间,为历史教研开拓了新方向。总之,两位专家的学术讲座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共鸣与反思,拓宽了大家的视野。

      兼收并蓄灿文化 合作互赢向未来

      10月12日下午两点开始,年会进入主题论坛环节。本次年会共设有五个分论坛。名师论坛“双新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守正与创新”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教学问题》副主编李月琴主持,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任鹏杰等担任主讲嘉宾。学业评价论坛“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由天津市教研员戴羽明主持,教育部考试院原命题中心主任刘担任主讲嘉宾。教研员论坛“教研员专业素养提升”由安徽省教科院副院长徐贵亮主持,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黄牧航、《历史教学》编辑部主任王雅贞担任主讲嘉宾。青年教师论坛“青年教师的阶梯成长之路”由河南省教研员贺现峰主持,重庆市教研员黄开红、北京市教研员郭井生、海南省教研员吴永青、陕西省教研员王艳芝等作了分享。数字化论坛“数字资源支持下的中学历史教学”由北京市教研员丁丁主持,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陈辉等担任主讲嘉宾。各位老师各取所需,深入不同的论坛活动中进行学习,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广东、四、贵州、新疆等地的教研员,教师也分享了实践经验和思考,专家和与会代表深入交流,碰撞思维,讨论热烈,最终都满载而归。

  百花齐放吐故纳新 百家争鸣推陈出新

      10月13日上午,年会进入到现场课展示环节。高中课堂授课教师分别是来自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的王雪老师、来自上海市七宝中学的杨睿老师以及来自兰州新区舟曲中学的杨扬老师。三位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三节风格截然不同的课堂。三节课的课题分别来自三本不同的教材,但无论是王雪老师的娓娓道来,还是杨睿老师的幽默风趣,抑或是杨扬老师的和风细雨,都展现了深刻的育人思想,都注重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善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环环相扣的探究活动推动课堂有效生成,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极大涵养了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展示了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到场指导的专家也发表了评课发言,其中湖北省教科院历史教研员冯长运老师指出了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关注的六个教学要素,包括教师个人特长、学情、课程标准、教学资源等,这让在场的教师都深思良久、获益匪浅。

       初中课堂由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梁湾老师和天津市耀华中学杜慧敏老师分享了两节课例。梁湾老师授课主题为《兰州一中校史策展——弘毅厅展览(发现身边的历史)》,对跨学科学习活动这一新鲜事物,梁湾老师进行了勇敢和有效的尝试,给与会老师提供了思路。这节课以校徽弘毅为主题,主要展示了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史料,撰写说明牌,呈现在时间轴上。分为六组进行逐一展示,逐一点评。是一个非常新颖的授课方式与活动方式,每个人的回答汇聚成时代的答案,从历史的回顾者,亲历者,创造者。最后升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老师们一致认为梁湾老师的教学方法新颖,形式多样,真正的让学生动了起来。天津耀华中学的杜慧敏老师带来的课例是《君主立宪制的英国》,以一张国王的大合影的照片为导入,有跪有站有加冕。以“变局:议会与国王的较量”和“和局:议会和国王的博弈结果”为主线进行讲述。杜老师步步深入,以问题为导向、以史料为依托,在杜老师富有感染力的教言教态中,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杜老师也紧扣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学生的学习反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此次年会活动让专家学者、优秀教师们再次齐聚一堂,并向全国各地历史教师们分享了他们的教研成果和育人智慧,一个主会场、两场学术报告、五节精彩的展示课都切实围绕“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主题思想开展,内容丰富,观点新颖,不失为一场视听觉盛宴,老师们在这场盛大的学术盛宴里交流互鉴、探究讨论,齐心协力为中学历史教学更深远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走进博物馆实地考察】

古韵古风古貌 传承中华文脉

        10月13日下午大家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展现了甘肃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陇原大地留下的大量珍贵文化遗存,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甘肃省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8万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686件(组)(含国宝16件)、二级文物2606件(组)、三级文物48164件(组)。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古生物化石等珍贵文物独具特色,反映甘肃厚重的历史文化。导师们重点参观了《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和《甘肃彩陶》两个展厅。《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集中展示了420余件系统反映古丝绸之路的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铜奔马及仪仗队、汉唐丝织品、佛教造像、金银器、唐三彩、元青花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甘肃彩陶》展厅展示有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青铜时代诸文化彩陶,其中宽带纹三足彩陶钵、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和大地湾地画等引人关注。尤其是镇馆之宝汉代铜奔马,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塑造者摄取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鹰的刹那瞬间。让飞鹰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急速向前的动势。其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鹰的那一足上,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铜奔马是按照良马式的标准去塑造的,集西域马和蒙古马等马钟的优点于一身,特别是表现出河西走马秉赋的对侧步特征。构思巧妙,艺术造型精炼,铸铜工艺卓越。铜奔马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征,被视为中国旅游标志。

    故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10月14日上午大家又参观了读者博物馆。作为甘肃省的文化名片,《读者》杂志陪伴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长。它是一个专门收藏和展示有关读者文化的博物馆,全面展示中国读书历史、读书文化风俗和中外读书名家的经典著作一起了解了读者自创刊以来的故事。导师们穿梭在时空长廊,编辑部复原场景、老式凸版印刷机、一系列资料图表、珍贵照片,感受读者文化数十载的变迁。作为《读者》杂志的忠实读者,大家纷纷表示,经过这次参观学习,大家对《读者》杂志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也希望学生们从小接触优秀读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感受更加美好的文化力量。

“打卡”敦煌文化 感受莫高精神

       之后,大家又参观了坐落于兰州黄河岸畔的敦煌艺术馆。兰州敦煌艺术馆由敦煌研究院经过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精心布展,成为兰州唯一一家传播博大精深的敦煌石窟艺术以及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基地。这是一座可以沉浸式触摸“敦煌“的地方,走进敦煌艺术馆,无论是抬头可见的藻井天花板,抑或是墙角边印着莫高窟窟区的全景照片,每一处细节都被浓厚的敦煌元素所覆盖。大家不仅能够欣赏“觉色敦煌 莫高精神”敦煌石窟艺术展,近距离感受敦煌文化艺术的魅力,同时感受到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兰州,被誉为"水车之都"。所以导师们又参观了水车博览园。博览园由水车园、水车广场、文化广场三部分组成,是一个展现水车文化的主题公园。水车广场以知名于国内外的兰州水车为主体,并荟萃中外不同形式、风格迥异的水车数十轮。因此,兰州水车博览园是世界上水车品种、数量最多的主题公园。其中,兰州水车以其独到的构造、精湛的工艺、雄浑粗犷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水车的代表。在水车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雕像,他就是兰州水车的创始人--段续。段续雕像左侧的是南方竹制筒车,右侧的是段续创制的兰州木制水车。公元1556年,段续就是根据南方的竹筒水车创制了雄浑粗犷的兰州水车。历经四百余年,兰州水车日臻完善。她构造独到、工艺精湛、雄浑粗犷、风格独特。至1925年,252轮水车林立于黄河两岸,蔚为壮观,成为金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由此,兰州被誉为"水车之都"而知名于国内外。兰州水车直径16米左右,16对辐条由车轴向车缘辐射构成巨轮,辐条顶端置刮水板,刮水板之间置40个长方体水筒,其下为凌空架设的木槽,可引水流。车轴固定在水巷石坝之上,河水涌入水巷,形成急湍,刮水板受力,驱动水车转动,水筒"倒挽河水",倾入水槽以灌田。一轮水车可灌溉田地三百余亩。在水车广场展现着各具特色的水车:有推水车(又称水挂子),它依靠人力推动水车,将水提起,倾人水渠,灌溉农田;也有脚踏水车,其原理是用力踩动木轮,由传动链条带动水车,达到提水灌溉的目的等等。

      一年一度的历史年会既是对历史教育的“星空仰望”,也是对新课程的 “现实回响”,同时还是历史教育者自我觉醒的专业成长,作为历史教育者将在新征程中坚守初心,步履不停。通过培训和参观学习,我们的思维得以扩展,思想得以提升,努力发展方向更加明确。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证明理论,用行动牵引思想,用思想付诸行动,总结经验,汲取营养。我们要坚持以学习为网,以沟通为络。不断的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正视昨天的不足,确定今天的成功,展望明天的辉煌。

       学习之路永远不会止歇,带着情怀教书,一直在路上!

     


编辑:杨清河

终审:周继荣

阅读 37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