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各地医院纷纷报告支原体感染患者激增,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明显,多地疾控发布提醒,让大家重点防控肺炎支原体。为什么今年的支原体肺炎如此“来势汹汹”呢?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特殊的微生物,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咳嗽、打喷嚏、流鼻涕时的分泌物中均可携带病原体。在临床实践中,由于缺乏快速有效的诊断方法和药敏试验,很多患者可能会被误诊或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增加和治愈率降低。此外,肺炎支原体还具有变异性强、易与其他微生物混合感染等特点,不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而且还经常与其他微生物共同作用,造成更复杂的临床表现和更难治愈的结果。
新冠感染遇到“流行大年”导致免疫力下降。新冠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提高对该病毒的抵抗力。然而,新型冠状病毒也会对人体免疫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导致免疫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支原体肺炎的发生风险。
另一方面,今年是支原体的流行大年,约3至7年会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肺炎支原体感染增多,而孩子们免疫系统抗体基本上已经消失,使得肺炎支原体更容易感染到他们,引发呼吸道疾病。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多以儿童为主。有什么症状?怎么判断?怎么预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支原体,是细菌、病毒之外的一种微生物病原体。
医生所说的“支原体”,通常是指肺炎支原体。它的“个头”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直径为2~5微米。
75%酒精和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均可以杀灭肺炎支原体。
感染肺炎支原体,严重的话,可能导致孩子患上支原体肺炎。
有些支原体肺炎孩子,甚至会出现“白”肺。
这是因为,肺炎支原体会在人体内激发出人体的免疫反应。从患者胸片,可以看到范围大小不等“白”肺的地方。
这不是说那里全是“支原体”,而主要是支原体激发出的免疫损伤、炎症浸润。
可以说,支原体肺炎是感染 + 免疫反应引起的肺炎。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是经过直接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的方式来传播。
肺炎支原体感染全年散发,北方以冬季,南方则以夏秋季为多,每3-7年有一次流行高峰。
大多起病不甚急,病初有全身不适、乏力、头痛、流涕等症状,2~3d后出现发热,体温常达39℃左右,可持续1~3周。常伴有咽痛和肌肉酸痛。咳嗽是它突出的症状,一般发病后2~3d开始,初为干咳,后转为顽固性剧咳,常有黏稠痰,甚至带血丝,可持续1~4周。一般无呼吸困难的表现。有些患儿有胸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婴幼儿起病急,病程长、病情重,以呼吸困难、喘憋和双肺哮鸣音较突出,部分患儿可出现多系统的损害,如心肌炎、肝炎、脑膜炎、肾炎等。
目前还没有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疫苗。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要时戴好口罩保护自己。
2、咳嗽、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捂住口鼻,或用手肘、上袖等遮挡,将用过的纸巾丢入带盖垃圾桶中。
3、注意手卫生,使用肥皂、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清洁洗手。如果没有流动水,可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等擦拭消毒双手。
4、流行高发季节,注意室内通风,每次通风不少于30分钟,以保持空气新鲜。
5、养成健康生活习惯,适量运动,增加身体抵抗力,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6、学校、幼儿园等重点场所要注意通风消毒,做好日常的清洁工作,加强健康监测,避免出现聚集性感染。
保持空气清新,按时通风,室温控制在18-20摄氏度,湿度60%,卧床休息,减少活动,衣物宽松,以免影响呼吸。帮助孩子物理降温,合理使用退热药,清淡饮食,适当增加液体摄入量,包括水、粥、汤、果汁等。
咳嗽痰多时,可以扣背以促进痰液排除,家长可以呈空心掌样拍背,拍背顺序由下到上,由外到内,避开中间脊柱,拍背时力度可以稍大,频率可以稍快,用腕部震动力量,避免手背震动。
一旦出现发热、咳嗽、胸闷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
需要尽快就医的 5 种情况
● 呼吸困难表现:1 岁内的孩子,平静时呼吸频率大于 50 次/分;1 岁以上的孩子,平静时呼吸频率大于 40 次/分;孩子出现吸气凹陷,鼻翼煽动;
● 孩子吃不进东西,喝不了水,自然也不能吃药;
● 孩子看起来病情很重,总是病恹恹的,精神反应很差,不理人,总睡觉,即使用退热药仍无改善;
● 孩子血氧比较低,血氧(SpO2)小于 95%;
● 口服药物治疗 3 天后,孩子病情加重,出现以上表现。
支原体肺炎并不可怕,家长不用焦虑,它只是自然界中一个普通的致病微生物,而且也并不是新发病例,做好日常预防和积极配合治疗是可以避免感染和很快康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