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阅者:嘉兴市宏兴幼儿园 盛莉莉
小创客养成课程以“养”为行动指南,以“创”为发展目标,从幼儿学习层面来说是独立思维的养成、自主学习的开启,从教师层面来说是教育行为的变革、教育理念的迭代。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2f84d19c786e40c6967629ff30d0a798.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d9d0a0a3211645c185e15bda03507c48.png)
本次阅读分享来自本书的第二章节第一篇,发现儿童的万般想法,只有走近儿童,我们才能了解儿童真正的想法,才能与儿童心贴的更近,真正知道儿童切实的需要是什么,才能把脉现场,做出适宜的课程决策,让幼儿向更高的游戏水平发展,让幼儿拥有更多“哇时刻”。
【原文分享】
观察,让我们走进儿童的世界看成长风景。
一、有“颗粒度”的教师观察与支持
“颗粒度”是胶片成像术語,指感光底片给曝光洗印出派以后,形成影像的银盐颗粒粗细程度。感光度相同的底片,颗粒度越细,影像的清晰度趣高。廷移到园本课程实践中,教师的观案与支持 “颗粒度”越细,表示细节越详尽,越有助于发现儿童的想法。自小创客养成课程开始构建与实施,以“观察与支持”素养为核心的园本教研支持系统也应运而生。我们倡导教研不必追求形式的花哨,而是在质朴无华的研修中找寻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方法与意义。我们借助于 “颗粒度”思维,设计 “聚焦观察要点一深度解读行为一提供适宜支持” 三个步骤,涵盖教师群体的经验分享与分析讨论、教师个体的内化吸收与应用验证等螺旋上升的研修环节。
1.回到原点发现儿童
原本课程实践中,我们不时叩问自己:小创客养成教育的原点是什么?
提出“观察”系列教研,例如,每周一个故事练习,隔周一次观察案例讨论等,观察儿童如何运用感官,观察儿童对绘画、符号表征和文字的渴望,支持儿童建立关系和解决问题等。
2.关照内心的“执念”
教师需要对观察到的儿童行为和表现进行相应的解读与反思,解读儿童行为背后的学习方式、发展水平和情况,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多元原因,同时反思教育的适宜性。
3.支持儿童的主动学习—饱满儿童的生活颗粒度
支持生活和游戏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挖掘幼儿园的时空场域资源。创设幼儿可以自由探索、创造、思考、交流的环境。
一块专属的“个性班牌”
一片留白的“网红山坡”
一个热闹的“动物园”
一场“花与木”的约会
一处迷你的“舞台”
二.有“沉浸感”的三阶观察研修
教师一般在集中性研训的前一周进行儿童行为观察,并制定基于最近发展取的支持策略。教师讲文档、视频、图片资料分享给研修者,研修者通过要点研讨和培训进行指导。教师再次调整策略,并进入下一轮的儿童观察与支持循环。
三.提升“反思力”的三类观察量表
1.发现学习兴趣:基于主题的价值判断与线性预设
借助具体的案例,实现对儿童学习方式的深度理解,教师反思性评价的主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课程的园本化实施。反思性评价的价值起点是满足儿童的需要,价值皈依是激发儿童的天性,价值追寻是促进儿童的发展。
2.优化学习方式:教师备课日志的观察与反思
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教师的备课模式随之进行了深刻的变革。从教师“如何教”到幼儿“如何学”
这是一种视角的转变。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儿童转身,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优化学习文架的搭建。在一日生活中,为幼儿提供环境支持和学习支持。强调幼儿感官的参与,幼儿亲身参与,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有步骤地操作学习活动,引导幼儿在亲身经历中获得切身感受,形成深刻理解,生发认知和情感的共鸣。
3.支持深度学习:追随儿童发展的读懂解读与支持
将反思与评价戲人课程全过程,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回湖性反思,基于儿童的立场和视角,来提出优化策略,生成儿童观、课程观指子1下的教育主张。例如,透过观察幼儿的学习品质发展情况,反思教师的教育行为,调整支持策略,以促进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复盘我们的课程孵化】
1.群体浸入学习
获取程序性“观察” 要点。每次的培训活动中,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与内容决定人数)结合自己的文本、图片、视频资料进行经验分享(分享教师的选择是轮流制)。教师分享的内容随着培训活动的发展进程会有差异。
2.小组卷入研修
团队教研以各园区的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以课程园本化为主要方向分享课程的建构和实施经验,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分享,展现了专业的教研水平,也为下阶段的优化路径积累经验。
3.个体代入反思
例如:在秋天,发生在幼儿园小树林的故事同样精彩纷呈,我们一起想各种“办法”,采摘高高的柿子树,梅花迟迟未开,引发园内孩子对温度与梅花生命周期之间的探究。金黄璀璨的银杏树,不仅是孩子的秘密基地,更是重要的秋日课程资源聚集地,提出富有儿童视角的温馨提示等。
【写在最后】
教师基于课程理解力、执行力、开发力不断增强的基础,通过观察与文化素养的提升,借助优化观察的工具与方法、解读的视角与能力、支持的策略与方式,以观察改变日常教学,以观察撬动课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