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经说过“中国最好的文物不在故宫而在大英博物馆。”,也有人说过“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从大英博物馆走出”在这背后是中国曾经被侵略、被掠夺的屈辱历史,虽然现在的中国已经站起来了但是那些曾经被掠夺的文物依然在海外漂泊,难归故土。
《逃出大英博物馆》这部短剧的火爆其实并非偶然,他来源于短片制作者的精良制作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短片制作者用三个月的时间远赴英国,从剧本的打磨、到妆造、到拍摄、到剪辑,都经得起大众的审视和琢磨。短片用晓畅直白的语言,将一个民族深沉而隐秘的情感通过“玉壶”这一出口表达出来,广泛引发大家的共情。
在这部短剧的火爆之后,随之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影响其一,有利于加深历史认知《逃出大英博物馆》这部短剧以“文物”为切入点更加具象的展示了十九世纪的那段屈辱的历史,据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有超过1000万件文物流失海外,触目京心的数字深刻地提醒着大家那段历史也更加具象的加深了大家对历史的认知。
其二,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一件件文物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人民的智慧,这部短片让大家广泛了解“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文物拟人化的短视频拍摄,也让大家广泛的了解到我国的流失海外的其他一系列文物,有利于群众了解文物背后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民族文化和我国古人的高深智慧。
其三,有利于激励时代担当。虽然被侵略被掠夺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历史不可忘吾辈当自强。这部短剧让大家关注到了流失海外的文物,提醒了大家落后就要挨打这一事实,能够广发激发当代中国青年的民族担当和时代担当。
同时,《逃出大英博物馆》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让我产生了以下几点想法。
首先,要深入思考。这段短剧的火爆,也为艺术作品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示例当前的艺术创作应该承担起自己身上的责任,以更大的格局、更广的视角去进行艺术创作,创造和传播真正有意义的信息和知识。让更多文物古迹、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民间收藏释放出文化正能量,让文物公共服务和大众传播飞入寻常百姓家
最后,要加快回归。文物回归是一条涉及历史与现实、民族情感与国际关系等多重因素的波折道路。但我们相信,流失文物总有“逃出”异国博物馆,重回故乡的那天。我们要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实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等行动,加速流失文物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