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时间:10.9-10.20
观察教师:巩玉建
观察对象:邹永越、王梦琪、倪凤泽
观察地点:建构区
我发现:同一种材料,使用方式不同,所带来的游戏体验截然不同。
积木区的圆柱可以做什么呢?只能用来搭建?在一次收材料的过程中,圆柱体散落一地,孩子们出于好奇心站在了圆柱体上,来回的滚动中,有意思的游戏出现了...
新奇玩法——脚踩圆柱积木初体验
地上滚动的圆柱体积木引起了邹永越的注意,“老师,我可以踩上去吗?”,永越踩上去后身体开始摇摇晃晃说“真好玩呀”
新玩法让孩子们跃跃欲试,可一个圆柱积木的面积太小了,两只脚站不上去怎么办呢?永越想了个好办法,在上面放置一个木板,然后左脚踩在木板的一侧,将其抵住地面,待稳住身体后,右脚踩在木板另外一侧,慢慢调整平衡,使得左侧木板离开地面,与右侧木板平衡,3秒钟过后,木板掉落,永越掉了下来。“啊哈哈哈,好玩。”马上又起身,尝试先用右脚踩木板,后用左脚。没过多久,重心失衡,摔倒又转身爬起继续……
同伴加入——尝试站上滚动的圆柱积木
永越想了另一个方法:将两个圆柱体稍微分隔开摆放,然后放上木板,站在木板上开始摇晃身体,但圆柱体滚动后散落,还是以失败告终。
一块看似不起眼的木板和圆柱体,幼儿反复实验、推敲,搭出不一样的游戏世界。我也在内心徘徊积木材料是否可以踩,是不是要阻止此行为的发生,但看到幼儿在游戏中坚持专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伴互帮互助,我还是选择默默观察,将权力还给幼儿,让幼儿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在游戏中小步递进的发展。
他把一块长方形的积木放在两块积木中间,于是他尝试站着上面,想保持平衡,刚开始他并不是非常熟练 只能站着上面,轻轻的来回移动并且速度是非常慢的。他先是直接把手臂打开,手臂打开后他来回移动了三次,发现平衡点和手臂没有关系,再次把手放到口袋里再重新开始尝试。连续进行了16次以后,另个男生走过来打断了他的探索。另一个男生也想玩,于是站上去后也一样找平衡,但是连续进行7次摔倒后,并没有持续进行下去,走到一旁玩其他的了。永越再次走上来,站在上面继续找平衡点。这一次他张开手臂,大胆的来回移动,幅度比之前大了很多,似乎已经掌握了平衡的方法。
他又开始尝试把手放在头顶上,尝试了两次,发现没有办法保持平衡后,再次把手放到了口袋里继续游戏。
游戏玩法再次改变,永越又找来了三个大圆柱,把它们放到板子下面平衡的位置,先一只脚上去,身体慢慢往下蹲,再把另一只脚放上去,保持身体平衡,发现能在上面坚持很久,但一晃动身体,圆柱就分开位置了。
第二天,永越继续挑战“跷跷板”另一个男生看到于是永越一玩“跷跷板”,也尝试了起来。但是另外一个男生他的平衡力相比较强一点,他能在上面进出很久。
倪凤泽说,要把两个圆柱放到厂板子的中间位置,第一只脚先放在两个圆柱的中间位置,慢慢再放上另一只脚,慢慢晃动就可以了。梦琪说我有好几种办法保持平衡,方法一:我先放两个积木,放到两边。方法二:双手放在地上,双脚放在板子上。方法三:先蹲着放一只脚,再放另一只,慢慢起来就可以了。后来,她发现倪凤泽的板子比她的厚,她又找了一块后板子,调整了一下两个圆柱的位置,慢慢上去。
同伴们发现了更多的玩法
我的反思
1.支持游戏创生,迁移游戏经验。
当幼儿在探索材料,创造游戏玩法时,我尊重幼儿探索的结果,支持幼儿游戏的创造与创新,以此生成了新的游戏。同时“滑板车”不仅仅是在积木区可以进行的游戏,还可以将游戏经验迁移到其他游戏区,如:冒险岛、综合运动区等,让孩子的游戏能持续纵深的发展。
2.用欣赏的态度看待幼儿,用发展的眼光了解幼儿。
游戏中我存在质疑和纠结:用来搭建的积木可以用来做滑板车吗?在制止和放手中我选择了再观察观察,尝试着先欣赏幼儿的游戏,发现幼儿用坚持专注,不断尝试的表现说服了我。我开始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与表现,在一个月的积木区游戏结束后幼儿对滑板车的喜欢已经超过了搭建游戏,也许他们在搭建方面的能力没有进步,但他们收获了快乐,平衡能力得到了锻炼,合作交往能力得到了提升,在探索“怎样让滑板车滑的更远?”问题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幼儿的世界里,游戏有着无数的可能性,是他们自主自愿的主体性活动,能给他们带来愉悦、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他们而言,游戏就是自我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桥梁,教师的支持与信任则是帮助幼儿搭建桥梁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