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孩子学会整理自己的物品
一、孩子天生就有秩序感
我们知道孩子有秩序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到来后,孩子会特别执拗于物品放置的位置、做事的顺序。比如我们平时坐在餐桌的哪个位置,有一天换了地方,孩子就会立刻指出来,并让我们调整;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整理师”,管理好自己的物品,应该像吃饭、喝水、穿衣服一样是属于自我功能的一部分,是孩子们只要稍加练习就能获得的能力。
二、会整理家务能够提升孩子一生的幸福度
哈佛大学对400多名少年儿童进行了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从小就善于做家务的孩子和不做家务的孩子相比,就业率是15:1,收入高出20%,家庭更美满,心理疾病患病率更低。
一个能够管理好自己的物品和空间的人,无论将来周围的环境如何改变,他都能够把握住自己的生活节奏;他会分辨事物的好坏并加以取舍;他会有较强的执行力;他会理解家人在家务劳动中的付出。
三、这是一项必备的生活技能,也是对孩子的生活教育
现在的父母比较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缺少生活自理的能力,不舍得让孩子做一点家务,家长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你只要学好习就行了,其他的事不用你管。”不知道感恩父母,到那时父母发现孩子缺少了生活教育这一项,却为时已晚。
四、幼儿学习管理使用自己的物品,也能很好的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幼儿在生活中知道用自己的小杯子喝水,用自己的小毛巾擦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了解孩子的思维和行为特点
教孩子学整理物品前要先来了解孩子的思维和行为特点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提出,儿童就是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有其特有的心理运转规律和心智发展规律。
孩子的思维方式跟大人不一样,所以教孩子学整理不能按照大人的思维方式来。我们需要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然后创造和孩子成长特点相匹配的环境,再根据孩子的特点去教导孩子行动。
0-1岁的孩子,不会走路之前,孩子所有的空间都是和大人共享的,他们没有建立起自我意识,这个时期,家长不需要对孩子有要求。
2-3岁,孩子到了空间敏感期,可能会到处扔玩具,体验空间感。这个时期家长不要太强调家里的整洁,让他们适当体验对世界的探索。
3-5岁,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对环境和物品的要求进化为一种完美主义的执着,如果秩序被破坏,他们会执拗地要求重来。这个时候,大人可以开始让他们按照颜色、形状对玩具进行分类了。
6岁以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持续发展,方向感和空间感 持续增强。这时候,可以将引导孩子“学会整理”当作一项生活教育来做。
父母如何引导孩子成为整理小达人
首先,父母要给孩子打造有秩序的外部环境。
如果我们家里平常总是乱糟糟的,我们却去教孩子如何保持整洁,恐怕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吧?
其次,建立属于孩子自己的私人空间。
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他才会有归属感,会对自己的地盘产生责任感。而这个独立的空间也要由他自己来管理,大人不要将自己的物品放置进去,也不要随便动孩子的物品。
第三,保证孩子安全、适合孩子身材的家具。
孩子的家具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还要适合孩子的身材,最好选择圆角、矮小的家具,可以参照幼儿园的布置。
第四、父母的角色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化。
父母要先示范,让孩子看到大人是如何去做的;然后跟孩子一起做,哪怕最后仍是父母完成了大部分工作也没有关系;随着孩子能力的增强,父母慢慢地减少协助的比例,直到孩子能够独立完成。
第五、阶梯式增加难度。
孩子刚开始学习整理,是不可能完全达到要求的。父母可以先提一个最简单的要求:“睡觉前不要让玩具留在地上哦!”只要孩子在睡觉前能够将地上的玩具收起来就算达到目的。这样一个简单的要求孩子可能也不一定会完成,但不要放弃,关键是给孩子形成玩具归位的意识。
等孩子能够完成较好的时候,再提高一点的要求。每次增加一点点的难度,让孩了能够完成目标,这样做不能打击他的信心。
幼儿教育一定要把良好习惯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抓住好时机,培养幼儿的好习惯就是在为孩子储备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