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记马艳敏老师教学研讨课《精卫填海》

明月
创建于2023-10-19
阅读 54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教研是一次灵魂的唤醒,也是一次诗意的修行。10月18日上午,我校语文科组积极开展了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马艳敏老师为大家带来《精卫填海》研讨课。学校领导和全体语文科组教师参与了本次教研活动,共同在唤醒中迈步,于诗意中同行。

《精卫填海》节选自《山海经•北山经》,是继《司马光》《守株待兔》之后,小学阶段出现的第三篇文言文,位于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经典之作。故事讲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去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化为精卫鸟,衔来西山木石填塞东海的故事,塑造了坚韧执着的精卫形象,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对生命和大自然的认识,使人感受到中华民族面对无情的大自然时所表现出的顽强不屈和坚韧不拔的品格。

一、调动已知,解码神话文题

  上课伊始,马老师立足单元大视角,率先引领学生了解此单元的训练目标,让学生胸中有称、学中有方。紧接着,引出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著作《山海经》,瞬间点燃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马老师顺势揭示课题,并推出曾经学过的两篇文言文《司马光》《守株待兔》,让学生在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中,实现旧知向新知的迁移,拉开精彩课堂的帷幕。

二、字词搭桥,理解故事内容

  初读课文后,马老师展开对字词的教学指导。马老师的字词教学并非简单的扫清字词障碍、读准字⾳、读通句⼦,而是通过精心编排,在识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帮助学生打通文章关节,使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水到渠成。

  例如,出示表示人物称谓的词:少女、女娃、精卫,让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弄清三个词语之间的关系,皆是故事中的同一人物,为理解文意牵线搭桥。再如,出示表示精卫行为的词:游、溺、衔、湮,先认读,再适机指导书写,在习得读音和写法后,四个动作连接,精卫填海的原因和过程便呼之欲出了。

  字词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工程,文言文的字词教学更具有挑战性。此次课堂的字词引导落实的细致到位,彰显出马老师扎实的基本功。

三、以读为本,感受人物形象

  整堂课最为出彩的便是贯穿课堂始终的诵读。马老师以读为本,别具匠心,设计巧妙,通过采用去节奏读、去标点符号读、古书排列方式读,使难度不断升级,趣味十足。同时,按照“读通文句——读准节奏——读懂文意——读出感情——熟读成诵”的顺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学生不但兴趣盎然,熟读背诵,顺利抵达对精卫形象的深层体会,还在朗朗声中,感受到文言文独具特色的古朴之美——文美、韵美、意美、境美、情美。

  朱自清曾说:“文言诗歌等,有一半的生命都在声音里,不读不足以领略它。”《精卫填海》是一篇小古文,语言精练,具有音韵之美,读起来婉转悠扬。马老师采取了自由读、齐读、范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读而有序,读而有法,读而有效,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读中结束,余音袅袅,言有尽而意无穷。

00:11
00:11

四、想象飞扬,体悟神话之奇

  在课堂的尾声,马老师通过抓住一个“常”字,设计想象练习。学生们发挥想象,肆意飞扬,讨论热烈,不但感受到精卫风雨无阻、持之以恒的精神,还感受到中华神话故事中“死而不灭”的神奇、“人鸟之变”的神奇、“衔石填海”的神奇,为学生埋下了一颗文化自信的种子。

  整堂课设计精巧,环环相扣,兼具吸引力和有效性,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马老师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致力落实语文单元要素,引领学生体会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品味鲜明的人物形象,促生了一节真实、丰富、鲜活的语文课堂。

  精卫填海,世世不休,教研之路,漫漫修远。语文科组的教研活动会一直持续进行,让我们摘得颗颗闪星,共研共学,一路向前。

阅读 54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