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第五届袁蕾名师工作室
工作简报
2023年第二十二期(总第94期)
2023年10月14日上午
金色十月,是收获的季节,今天的学习注定满载而归。2023年10月14日上午参加了第十七届名师优课教学线上观摩研讨会,向浩老师带来的示范课和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讲座,是一场头脑风暴,带领我们在逻辑思辨中走向更为细致、精密、审慎、高阶的思维殿堂。
第一板块是向浩老师执教七年级上册的《散步》。向老师提出问题“作者写此文想表现什么主题?”重点引导学生探讨文本主题:亲情、责任、生命。
向浩老师在探讨三个主题时,重在启发学生深度阅读文本,品读语句,把育人价值潜移默化的贯穿在文本研读中。
1.解读“亲情”这一主题时,要求学生用波浪线勾画出体现亲情的语句和词语,并作出批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语句,进一步读出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2.在探讨“责任”这一主题,向老师让学生勾画语句,找出不同人物关系之间的责任,体会出每个人物对不同对象的责任,明确责任就是一种传承。并让学生任选一个角色,用对称句式,说说自己对“责任”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应担负对国家、民族、世界的责任和使命。
3.第三个主题“生命”,通过朗读写景句来感受生命的质感与神圣的特点。最后指导学生课堂练笔:让学生描写一下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文本解读完,课堂本可以结束,但是向浩老师继续追问,让同学们找一找文章有一些地方读起来让人不舒服的地方。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去探讨关于文本中的值得质疑之处。
第二板块,向浩老师带来了《思辨性阅读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专题讲座。讲座内容包含:关于“批判性思维”与“批判性(思辨性)阅读”两个概念的理解;新课标中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宗旨与内容的分析解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建议;思辨性阅读实践。
向浩老师首先指出本质性问题和非本质性问题区别。告诫老师们课堂教学中要多提本质性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向老师给出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是一种理性、反思、求真、公正、审慎的态度和精神。强调批判的目的是为了建设,而不是否定。
接着,明确了批判性阅读即思辨性阅读,具体讲解了思维与思辨的区别。
向老师结合他所设计的《散步》的教学目标,阐释“高阶思维”的具体体现,从理论高度解读了“高阶思维”的六个维度。
向浩老师特别强调,教育是润物无声的去概念化,知识概念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的,强调“做中学”。老师们教学设计可以从六个维度设计相应的活动和任务,让学生去体验。如果学生对知识产生“元认知”,学习起来就轻松了。但同时也要注意规避的思维方式,即批判性思维不等于否定而是谨慎反思和创造。
向浩老师分享了自己关于批判性阅读教学的案例《皇帝的新装》。向老师紧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通过设置“谁骗了谁?”“小孩子和成年人有何不同?”“皇帝真的很愚蠢吗?”“孩子长大后会不会像皇帝一样,像这些人一样欺骗人呢?”“骗子难道不高明?”“皇帝马上举行非常隆重游行的时候,骗子还在吗?”“安徒生对童话中的人物的称呼有何不同?”“这则童话写的那么多人,其实就是一个人,是谁?”这八个驱动性思辨的问题,搭建活动支架,让学生在讨论中,思维碰撞中,达成了对人物形象、主题的辩证认知,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而深刻的理解。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然而然的批判思维。
向浩老师分析了新课标中关于思辨性任务群的宗旨。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向老师在学习内容也给出建议,可以阅读科普类书籍,提出探究思考、欣赏评析作品,学习革命理论等等。
向老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引经据典,通过大量详实而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典型的教学案例,让大家对思辨性阅读与批判性思维概念以及分析、评估、推理等批判性思维技能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更是带给我们一场思辨的头脑风暴。
讲座活动虽已结束,但学习和思考会走向更深更远处。
图文:沈冬梅
一审:杨淞文
二审:黄艳
终审:袁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