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一个以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为基础,由计算机、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1956年8月,在美国汉诺斯小镇的达特茅斯学院中,约翰·麦卡锡、马文·闵斯基、克劳德·香农、艾伦·纽厄尔、赫伯特·西蒙等科学家聚在一起,讨论着一个完全不食人间烟火的主题:用机器来模仿人类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智能。
会议足足开了两个月的时间,虽然大家没有达成普遍的共识,但是却使“人工智能”这个名字正式诞生,因此,1956年也就成为了人工智能元年。
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了简易的“机器人”。人类希望制造一种像人一样的机器,以便代替人类完成各种工作。西周时期,中国的能工巧匠偃师用动物皮、木头、树脂制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这是中国最早记载的木头机器人雏形。
汉代大科学张衡不仅发明了地动仪,还发明了记里鼓车。记里鼓车每行一里,车顶上的木头小人则敲鼓一次,每行十里,则敲铃一次。记里鼓车的工作原理和现代的计程车的里程表是一样的。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啊!
后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成功的制造出了“木牛流马”,并用其运送军粮,支援前方战争。
机器人发展史:
机器人的产生: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写的《罗萨姆的机器人》,首次出现“robot”这个词,从此之后机器人在历史舞台上拉开了序幕。
1939年,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制造出家用机器人,它由电缆控制,可以行走,会说话,让人们对家用机器人更加憧憬。
1942年,美国科幻巨匠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中提出“机器人三大定律”:
1.机器人不应伤害人类。
2.机器人应遵守人类的命令,与第一条违背的命令除外。
3.机器人应能保护自己,与前两条相抵触者除外。
1954年,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并注册了专利。这种机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从事不同的工作。
1959年美国发明家约瑟夫·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约瑟夫英格伯格被称为“工业机器人之父”。
1966年,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发明了谢克机器人,它是第一台机动机器人, 它被赋予了有限的观察和环境建模能力,控制它的计算机要填满整个房间。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泛在感知数据和图形处理器等计算平台推动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代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大幅度跨越了科学与应用之间的“技术鸿沟”,诸如图像分类、语音识别、知识问答、人机对弈、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从“不能用、不好用”到“可以用”的技术突破,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新高潮。
人工智能目前的应用
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非常广泛,涵盖了许多行业。
•自然语言处理:在语音识别、机器翻译、聊天机器人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计算机视觉:在图像识别、监控、无人驾驶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推荐系统:在电商、电影、音乐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智能客服:在银行、电信、保险等行业中广泛应用。
•金融:在量化交易、风险评估、信贷评分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医疗:在影像诊断、疾病预测、智能医疗设备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生产:在智能装配线、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这仅仅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一部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加。
当然,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更要懂得如何避免它带来的弊端。人工智能的全方面发展必然威胁人类就业,导致大规模人群失业。同时也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和被滥用的风险,从而引发隐私和伦理问题,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性。这些年利用AI技术犯罪的案例层出不穷。所以一定要正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造福人类。
课堂上认真听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们。相信人工智能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悄悄地生根发芽,人工智能的未来必定属于他们!
这次与人工智能的“浅接触”在孩子们一次次的惊呼声中落下帷幕。每一次惊呼,不仅仅是对于科技力量的震撼,更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这些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这些未来生活的主宰者,一定要牢记:“科技兴邦,实业报国。”视强国为责任,以实业保家卫国!
授课:周老师
文字:周老师 栗浩辰妈妈
图片:周老师 栗浩辰妈妈
编辑:栗浩辰妈妈
审核:班主任田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