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哪一日?

金凌
创建于2023-09-07
阅读 743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生日,顾名思义是指人出生之日,也是每年满周岁的那一天。

       生日,哪一日?

       不晓得……

       大概是……

  当今社会,对生日越来越重视。生日是一个有着多重意义的特殊日子,它代表了生命的开始和成长,是一个反思和庆祝自己的机会,也是一个感恩和表达爱的日子,可以带来社交和互动的快乐,同时也可以激励和振奋自己追求梦想。

  生日是一个庆祝生命开始的日子,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代表了一个全新的开始,一个新生命的降临代表着生命的延续,代表着无限美好的期望。

      一年又一年地过去,每个生日都是一个来庆祝成长和进步的机会;更是一个又一个的期盼和祝愿。

      每一个生日都可能成为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纪念一个人的诞生,赋予生命仪式感,让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

      生日是一个人出生的日子,也是每年满周岁的那一天,实质是一个纪念日。亲人、朋友给予的美好祝愿可能铭记一生,可能留存一辈子,意义非凡。

  现在,年轻的父母几乎都记得孩子们的“生日”,按期举办生日活动,或给予美好的祝福,赠以具有纪念意义的礼物。孩子们的生日,做父母的似乎比任何人都记得牢固,比任何人都重视。

      然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就完全不一样。

  那个年代,最最让人牵挂的不是别的,是填饱肚子。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开始在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运动”,而后全面施行。1958年7月1日“人民公社”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轰轰烈烈。


  农民白天参加农业生产,晚上学习,社会变改,思想转型。然而生产力有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又遭遇"三年困难时期"又称"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1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的“左”倾错误,再加上这三年中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导致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新中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温饱,就成了全国绝大多数人所渴望解决的头等大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还没有施行“计划生育”,很多家庭都是儿女成群。人口多,粮食紧张,老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你想,家里大人都在为“生计”操劳,拿什么来计较你的“生日”!

  我出生于六十年代,没有历经“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空着肚过日子,但“人民公社”以后,“大集体”、生产队,“抓革命,促生产”,积极性不够,生产力不行,“温饱”仍然是大问题。

      我们家是一个父亲和叔叔没有分家的大家庭,从我可以记事时起就没有单独过过生日,也没有人会念叨你生日是哪一天!饭都吃不饱,拿什么来“念叨”一家十多口人的生日?

  以前,没有幼儿园,读小学一年级时,奶奶给了我一块钱去报名,听说报名时要问年龄,我问奶奶,我多大了?奶奶说,八岁。那时,不问出生年月,更不用拿户口本。

      每个学期报名,一年加一岁。加到了初中一年级要入团了,要填出生年月,回家问我母亲,母亲说:不记得了!

      最在乎我的奶奶过世了,爷爷、父亲,大老爷们肯定不记得,我也没问。

       

  

      怎么办?

      母亲说,你和谁的谁同年。

      哦,哪一月哪一天呢?

      大概是……,估计……。

      那个年代没有家谱,没有上户口,查无可查。

      就按母亲估计的时间大概的进行着。

阅读 743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