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斯诺写下《红星照耀中国》,起因是因为他要解答自己心中的困惑,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到底是什么在支持着他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目标、希望和理想,让他们成为一群顽强到让人难以置信的战士?而当时的宣传都被国民党所把持,他在宣传当中找不到任何的答案。所以,在 1936年,他想办法走进了中国的西北,走进了延安,去寻找心中的答案。
2023年10月14日,北辰21班的孩子们带着这本书,带着和斯诺一样的热情,追随斯诺的脚步,走进中国革命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延安。
一路踏歌而行,三个多小时的车程后,北辰学子到达了此行的第一站——延安革命纪念馆!
时光不语,历史有迹!延安革命纪念馆不仅是一座展示历史的博物馆,更是一座激励人们前行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更可以感受到他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决心和勇气。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眼到,心到,手到,口到”“因为延安窑洞里有马克思主义和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 纪念馆里的每一句讲解,每一幅图片,每一个场景都让北辰二十一的孩子们深思激荡、血脉贲张,也让他们懂得了什么是初心,什么是相信的力量!
初秋的延安,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满眼橘黄!行走在枣园革命旧址的路上,孩子们畅谈着今天的幸福生活,也回味着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简陋的土窑洞,微弱的麻油灯,似乎都在向我们讲述着这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
在枣园,孩子们看到了毛主席和共产党党员们在延安的生活痕迹,他们的账本,书籍,头盔都让我们看到了那个贫瘠时代的延安生活,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不言弃,不言败,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而在这个非常时期,让我们动容的还有他们身上的那些不一样的感情!就像冯东红教授为孩子们讲述的毛泽东与毛岸英的特殊父子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出书本,深入生活,去阅读,去行走,去思考!斯诺在思考,北辰学子也在思考,来延安我们究竟在找什么?延安精神是什么?或许我们一下子不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但每一次阅读,每一次行走都会让这个答案愈发清晰!而枣园广场的这位非遗腰鼓传承人的现场教学更是让孩子们动容,动心,动情!
延安之行,一次次被感动,被振奋!爬雪山过草地,踏过两万五千里,只为抵达延安,离开上海的灯红酒绿,只为奔赴这理想之城!在红秀《延安延安》这部舞台剧里,静态的平面展览变成了真实的历史画卷,恢弘的场景,突破性的剧场格局,让我们看到那个年代和我们不一样的火热青春!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我心!
一个个声音如黄钟大吕、从历史的一端传来,一幅幅画卷波澜壮阔、在历史的长廊徐徐铺开。延安用五谷杂粮滋养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支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更是我们宝贵精神财富,就如那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永远滋养着我们……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道出了多少共产党人心中的寻根情怀。今天,北辰学子站在宝塔山下重温这首诗词,感受这百年来的党的心路历程!
时代的潮水滚滚向前,80多年前,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一批热血青年怀揣抗日救国的决心和追求光明的信念,不惧艰难险阻,从海内外齐聚宝塔山下,为建立新中国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而40多年前,在新中国起步的艰难时期,又有一位有志青年扎根梁家河,不畏艰巨挑战,将青春燃烧在了革命圣地广袤的黄土地上,为治国理政新思想奠定了牢固的实践基础。而延安大学教授王东维教授为孩子们讲述的《习总书记的知青经历对青少年成长的启示》也为我们这次的延安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从过去到今天,是改变,也是不变!时代在改变,可延安精神永垂不朽!
巍巍宝塔山,涓涓梁河水,踏迹红色路,寻梦初心源!今天,北辰二十一学子追寻前辈们的脚步踏上这块血与火、光荣与梦想交织的红色圣土,身临其境感受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之源,对身上担负的重任和使命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也必将团聚奋斗之光,闪耀青春力量!红星照耀中国,北辰也必将闪耀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