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Lillian🍃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青年彭祖•亦乐书香】仰望明月星空,传承品味经典——青年教育集团彭祖大道小学四年级诵明月之诗

创建于2023-10-18 阅读840

晨诵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昂扬的诗;

晨诵是一幅画,一幅五彩缤纷的画;

晨诵是一首歌,一首优美动听的歌。

为了让孩子们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熏陶,传承传统文化,我校每天坚持组织有仪式感的诵读,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开始学习,开启学生幸福的一天。

朗朗读书声,悠悠入耳来。各班精神饱满,信心百倍,他们将一篇篇与明月相关的文质兼美的经典诗词倾情演绎。

00:08

诵读《嫦娥》

《嫦娥》诗中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精神上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清高与孤独,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从俗,又难忍孤独煎熬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妙而又含蓄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文人中很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孤独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子,清高孤寂的诗人,在高洁而寂寞这点上是一体的,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00:28

诵读《静夜思》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当时李白26岁。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内容单纯,却又丰富;容易理解,却又体味不尽;它的构思细致而深曲,但却让人脱口吟成、浑然无迹。李白绝句的“自然”可谓达到了“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00:16

诵读《古朗月行》节选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月亮叫作白玉做的盘子。又怀疑瑶台中仙人的明镜,飞在青云之上。高高的树冠上,仙人垂挂着两只脚。白兔不停地捣着仙药,仙药捣成后又给谁吃呢?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全诗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了李白诗歌清新俊逸的风格。

00:26

诵读《月下独酌·其一》节选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44年,当时李白身居长安,正是官场失意之时。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李白写下本诗也是意在告诉自己人生需要及时行乐。

00:14

诵读《水调歌头·中秋》

时年四月,苏轼离京赴徐州任徐州知州,苏辙与之同行。到达后,苏辙在徐州停留了百余日,兄弟二人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中秋节时,二人一起泛舟赏月,终于得过一个团圆的佳节。然中秋过后,苏辙又要转道赴南都留守签判任,于是在临别前写下此词。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人生感慨。最后以旷达情怀收尾,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境界壮美,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02:32

诵读《山居秋暝》

这首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全诗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00:21

当黎明的一缕阳光破窗而入时,教室里也早已飘荡着激情澎湃的书声,琅琅上口的诗词音律和校园浓厚的书香氛围,彭小的“雅乐少年”们与诗词交织融合,感受诗词传递千年历史积攒的丰富知识和文化内涵。

“最是书香能致远,诵尽经典自芳菲”,晨读之功,如春起之苗,虽不见其增,然日有所长。博约而观取,厚积而薄发,语文素养是一种知识素养,也是一种文化素养,更是滋养学生一生的精神营养。积小流,方成江海;积跬步,方至千里!

文字:韩艺妍

图片、视频:四年级班主任

编辑:韩艺妍

审核:赵琨 高惠

阅读 84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