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载着收获与希望悄然而至。我校语文科组于10月17日开展了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张球瑛老师为大家带来《那一定会很好》研讨课。学校领导张望旭校长、陈育华副书记、钟红光主席及语文科老师参与了本次教研活动。
《那一定会很好》是统编教材三年级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童话文。这篇童话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和木板的故事。文章内容有趣,含义深刻,在教学时张球瑛老师能以学生特点及单元目标为依据,做到以生为本,落实目标,提升素养。
课堂初始,张用学生都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学生兴趣高,兴致浓。课堂教学从学生特点出发,教学思路清晰,重点难点突出,整个过程中,教师能一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课堂氛围良好。通过课堂教学传递了德育思想,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点,更让他们了解人生道理。
本节课张老师抓住了整篇课文的主线,通过寻找关键词,自然而然地将学生们引入了课文之中。张老师恰当选用回顾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直接地导入课文的学习,使教学脉络变得清晰流畅。
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抓住了略读课文的教学要点,详略适宜,并通过填写学习单、表格引导等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让整堂课充实而有趣。
本节课亮点呈现
一、抓住主线,感知主题
《那一定会很好》一文中,“那一定会很好”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这也就成了文章中的主线,在教学时借助自读提示,让孩子们通过自己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四句话并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划出来,然后让学生圈出每一次出现这种想法的主人公。通过圈、划的学习方式自然而然的把学生引入到课文学习之中。
二、学贵质疑,促进提升
三年级的孩子,质疑能力不是很强,但是教师应该结合孩子们的实际引导孩子们练习质疑提问,指导孩子们质疑后试着解疑。在带着孩子们板书完课题之后,指导孩子们读完题目后引导质疑。
孩子们能够质疑出:什么一定会很好?“那”指的是什么?等问题。通过指导孩子们阅读课文之后,张继续引导学生质疑课文中的内容,孩子们通过自己的阅读与思考之后提出问题,教师顺势引导孩子们进行解决问题,孩子们在质疑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提问。教师真正尝试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的方法,在课堂上促进师生的能力提升。
三、合理想象,获得启示
童话故事富有想象,在教学时,张老师也紧抓这一点,在学生读文中引发想象,在想象中受到启示。文中种子每一次愿望都在自己的努力中得到实现。
张老师在教学时通过指导学生大胆想象,让他们在想象中感受种子在不同阶段中在奉献时所获得快乐的心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读童话中受到启示,这也就达到了童话教学的目标。
张老师整节课围绕“小种子的变化”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小种子的历程走向语感训练,从小种子的变化引向理解感悟。师生在一句句“那一定会很好”中升华理解,感悟小种子的力量。老师善引,让学生沉浸于小种子的变化中,一步步将小种子的力量默化在孩子们的经历里,运用童话的魅力,指引他们从“小种子”长成最美的自己。
整堂课下来,张老师温声细语,不紧不慢,温柔亲切,如春雨般润物无声,学生在张老师潜移默化地引领下秩序井然,文静有礼,课堂师生积极互动。张老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管是学生课堂常规的管理还是丰富多样贴切的评价语都是值得我们年轻教师好好学习的。
需教研探讨之题
当然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教师想要抓的东西太多了,就会挤占学生思考探讨合作学习的时间,这点也是我们年级组老师今后教学需要探讨的难题。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行走于语文教育教学路,怀揣对教育的敬畏之心,脚踏实地,笃定前行。这是我个人听完张老师研讨课后最深的感悟。语文教学探索之路虽漫漫,但育贤小语老师将不断拔节生长,在探索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