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名师之光,燃成长之路
——记元江县第二届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参加第十七届名师优课教学观摩研讨会

叡君
创建于2023-10-17
阅读 315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秋雨落,秋风起,秋意浓。学习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成长是一场不期而遇的风景。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名师的引领。2023年10月13日至10月15日,元江县第二届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教师李睿 、张洪妹、谢文武、李成艳、沈希、王春到云大附中星耀学校参加第十七届名师优课——“学习任务群单元整体构建”教学观摩研讨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突出体现素养导向的鲜明特点,实现核心素养的自觉转向。在学习任务群组织实施过程中,怎样理解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内涵、特点?学习任务群为教与学带来怎样的变革?如何在学习任务群教学中,结合统编教材单元,在大概念、大单元下,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有统领的学习主题、典型的学习活动等是广大中学语文教研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

        本次培训,教师们在专家真实课堂的示范引领与主题报告的思想拔节下,大家有“拨开云雾见月明”的豁然,既深入了解了新的教学理念,解决了教学中的疑惑,又明确了学科素养的培养方向。

名师简介

柳胜华:中学高级教师,荆州市骨干教师,湖北省教育学会会员,荆州市初中教学先进个人,获荆州市说课大赛一等奖,湖北省教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课例及相关资料被中国教研网、一米阅读网收录,有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

  2023年10月13日早上第一节课是柳胜华老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单元整合教学的第二颗段第2课时——“赏爱之表达”。

        柳老师首先创设学习情境——刚刚过去的是共和国的第74个生日,74年的风雨历程,让昆明这座城变得更美,为此我们要寻找最美诗心创作小组,用诗歌为昆明代言;接着,柳老师设计三个学习活动: 1.把握情感寻意象2.比较特点读意象 3.梳理层次赏意象。在柳老师细致的引导下,学生们按着这三个学习活动进行学习并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并参照《诗歌梳理赏析量表》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总结提升。

名师简介

方 沫:海南省海口市五源河学校教师,海南省语文学科带头人,海南省省级骨干教师。《语文教学通讯》《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封面人物,部级优课获得者,首届“新作文杯”全国中小学作文教学“创课”大赛初中组特等奖获得者。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主编、参编语文教学研究用书二十余部,出版个人专著《互育微写作》。

  方沫老师进阶到第3课时,创设情境:我为昆明代言——寻找最美诗心创作者。接着设置两个学习活动:1.我做评判——理清意象抒真情。 2.我是创作者——选择意象作好诗 。本节课老师建立支架,作出示范,通过两次身份的转换去探究诗歌创作之道,最终学生完成一首诗歌创作的写作提纲。

        两个老师同上一课,均通过创设情境、设置学生活动、成果展示评价的教学模式进行单元整合教学,联通地域与资源,让学生真学习,真收获。通过这两节课,我们从两位名师专家的身上学到了如何开展单元整合教学、如何把学习主体还给学生、如何设立正确评价机制。

名师简介

李爱梅: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湖北名师,湖北省李爱梅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湖北中语会常务理事。

  2023年10月13日上午,李爱梅老师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研讨》讲座主要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理解内涵、研究策略、探讨价值三方面展开。首先她提出了教学设计的灵魂“三问”: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内容目标)、我们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去(过程目标)、何以证明我们把学生带到那里(评价目标)。

        其次,结合课程标准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具体要求进行了解读,要求我们要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接受到体验转变:由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由灌输式向体验式转变。

       最后,她强调大单元教学的四个关键要素:素养导向、深度学习、情境教学、任务教学,推动初中语文大单元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

名师简介

谭悦:重庆市南开中学语文教师,第六届重庆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重庆市南岸区骨干教师,南开(融侨)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

2023年10月13日下午谭悦老师执教的《经典常谈》探讨如何让学生深入研读经典作品。谭悦老师以积累文学文化常识、明晰文章脉络,了解研读经典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其背后的经史子集为教学目标。以编写一份《“经典”备忘录》为挑战任务贯穿整个课堂。

       谭老师设置了三个任务:

       任务一博文·知一点常识。即学生分享预习阶段勾画的文学文化常识。

       任务二挈领·理一条脉络。即学生根据老师给的四种思维导图选择其中一种,梳理出自己所精读的文章脉络。最后小组发言人分享讨论结果,以我们选的图是哪一种,因为什么的模式回答并展示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可直观地将文章内在逻辑关系展示出来,利于学生衔接知识点并理解牢记。

        任务三启智·思一个议题。通过举《登幽州台歌》的例子,学生悟到获得论题的路径,即首先在《经典常谈》相关章节中找出互证文本,其次思考得到一个有价值的研究点,最后形成论题。

        谭悦老师生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了结合《经典常谈》研读经典作品的方式,对经典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同时令在场的老师都有了新的启发。

名师简介

向浩:深圳名师,深圳龙华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部部长,深圳龙华玉龙学校副校长,深圳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2023年10月14日早上向浩老师教授《散步》。结合自身细致而独到的视角,引领学生从亲情、责任、生命及传统文化,男权主义等多个主题探析课文内涵及对自我人生的反思对当下社会的深入思考。

        向浩老师的讲解内容独到、思想深刻,讲解过程中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既有理论深度,也有实践指导,让参与培训的老师们耳目一新,也让大家明确了语文教学从来不是一种固定模式,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是与学生人生有着密切关系的生命格局,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独属语文老师的教育盛宴,话语间温风细雨,却在每位老师心间掀起汹涌波澜。

  向浩老师《思辨性阅读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的讲座是课程标准下的一大重要模块。向浩老师诠释了思辨与批判的本质,不是一种否定,而是一种包括“分析、评价、创造”的高阶思维状态,用多元解读漫画的方式解意教学的不同方式,辩证的探析了当下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启发语文老师当从“老师自己教”逐渐过渡到“老师教一半,学生解一半”,用情境任务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用实践让学生从本质问题出发绘制自我概念地图,从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每位老师都认真聆听,用心记录,品悟名师之思。“到底什么样的问题是本质问题”“到底什么样的课才算得上优质课”,“日常语文教学如何做才能更出彩”,“应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何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绘制大概念地图,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在向浩的言语中找到了答案。

       行远自迩,踔厉奋发;致知力行,踵事增华。向浩老师的个人风采和培训内容,让诸多语文教学同仁由衷赞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名师简介

李永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重庆市学科带头人。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首批名师,重庆市渝中区教研员。

  2023年10月14日下午李永红老师的“《咏雪》.谁是高手”主题开展学习活动,设计了“忠实原文讲故事.谁是高手”、“推选《咏雪》出场人物.谁是高手”、“角色穿越讲专业故事.谁是高手”这几个情境任务,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课文学习中的真实情境问题,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李永红老师《跨学科学习“教学内容选择”策略》专题讲座围绕“跨学科活动开掘写什么、阅读跨学科、项目式学”这几个任务展开。李老师指出语文跨学科可以涉及信息学,传播学、数学等开展教学。在跨信息传播学教学中李老师展示了一个学生的新闻叙事作品,学生用慢镜头切分的方法把这节课叙述得很清楚,且在文末还作了一首诗作结,整篇文章可以反映出课堂效果非常好,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这篇叙事中讲到传真的某个小组把“钓鱼岛”直接板书成了“钩鱼岛”,还有小组把“启丰号”听成了“起风号”颇为有趣。

        针对语文跨学科学习李永红老师结合杜威的问题解决思维五步法提出了项目式学习的五步策略:1、发现问题2、界定问题3、提出假设4、进行推理5、验证假设。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老师拥有了丰富的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也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一定要不断地研究训练,不断地推陈出新,使自己拥有一套符合素质教育、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李老师用短短的三个小时给我们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

名师简介

杨晶晶:重庆外国语学校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重庆市“最美女教师”,九龙坡区“学科带头人”“学科教学名师”“十佳少先队辅导员”;全国优质课现场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全国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展评一等奖获得者并代表重庆说课,重庆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国家级、市县级活动中授课、做讲座三十余次;多次获得国家级市级论文、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核心期刊等公开发表四十余篇,出版专著《思辨课堂与思维品质》,参编书籍四本;接受《外滩教育》《重庆晨报》《华龙网》等媒体专访,教学事迹、理念在新浪网等公开报道。

  2023年10月15日上午,在云大附中星耀校区,重庆市外国语学校杨晶晶老师的八年级《梦回繁华》课堂展示,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新颖清晰,以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的展览为例子为切入,从为《清明上河图》建网上展厅—为网上展厅设计展览内容—为网上展厅撰写VR视频文案—为网上展厅制作文创产品的学习任务依次展开,运用的情境教学法、跨历史学科的思维。杨老师教学语言逻辑严密,声音精准干净、抑扬相间,热情澎湃,真是一种享受。

名师简介

王君简介

王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广东清润山国际学校首席西文教师。全国中语十大学术领军人物,入选“百年中国语文人博物馆”。全国中语优秀教师,全国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发展联盟理事长。

  2023年10月15日上午王君老师《推荐一种说明文学习的方法——以<苏州园林>的学习为例》的说明文教学是一堂集语言艺术与语言技巧,园林艺术与传统文化,说明文技巧与散文意境于一身的课。打破了说明文教学中只见“说明”不见“文”的现象,也打破了学生对“说明文枯燥”的认识思维,激发起学生探究文本美点的兴趣。 王老师巧妙化用课文中的一句话:“阅读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拨动了学生欣赏美的思维琴弦。接下来王老师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架构整节课堂,在“宏观看整体结构”的环节以第2段看全篇,着眼关键句,看文章结构美。在“中观探段落奥秘”时,王老师让学生用比读的方法,比较3段和5段的写法,在比较品味语言美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了说明方法解读文本。在“微观赏语言特色”这一环节时王老师引导学生用“ 换读、朗读、咬文嚼字”方法,学生在兴趣盎然地对比中不仅感受到了叶圣陶先生语言的典雅诗意之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之美。

       三个教学环节后分别进行了三次方法总结,语言精辟,授之以法。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这一总结不仅呼应了课始的渲染,也习得了叶圣陶先生的语言之典雅,而且让学生在王君老师自身的语境中深切感受到了语言运用之妙。

       本节课走进文本,夯实基础;走进文学,关注表达;走进文化,提升思维。实现了语文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知识、能力、素养。

         王君老师的讲座《说明文教学突围》针对当下说明文教学的困境以及误区,对说明文教学进行了“突围”。王老师提出说明文之惑:说明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基于很多教师将知识的教学停留在初级层次:再现知识复习知识和中等层次:应用知识,而很难达到更深刻的,更鲜活的,更具活力的最高层次:创造知识。为此,王君老师用青春语文文本特质与课型创新思想去突破。用新课标任务群的理念去突破。并提出建议一:我们必须努力开发说明文的教学内容。建议二从“散打式教学”变为聚焦式的“阵地战教学”。王君老师洞察文本特质,聚焦出教学中心点。通过课例向《中国石拱桥》学说明顺序,以说明顺序为教学中心点;从举例意识到列举思维——《大自然的语言》创意学习,聚焦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王君老师的说明文课程教学观:守正语言核心素养,观照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使“文”“道”贯通。体现在文本解读以宏观到微观为起点,沉潜文字挖掘文本特质,关注背景解读出趣味文化。体现在教学过程彰显着科学与诗意的融合,在语用中涵养科学精神,灵动而充满情趣的教学策略使说明文教学尽显“青春语文”之本色。

心得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让教育者先受教育。”第十七届名师优课的名师们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的、灵动的、鲜活的语文课堂。

       观照自我,我们对新课标理念的执行力不够;解读文本聚焦不够;课堂问题设计思维进阶训练不够;对学生的回答赏识或否定引导力度不够。

        基于此,方沫老师、柳胜华老师在核心素养目标下设计学习任务群。柳老师对诗歌赏析方法以及学生评价的指导切实到位,奠定诗歌赏析的基础,从而顺利进阶到方沫老师的课堂。最令我感动的是学生展示环节,如此精妙的、鲜活的、深刻的、富有历史文化气息和人生哲理的分享,除了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离不开方老师注重整体性、贯通性、立体化、地域化、情景化的融合,以阅读与表达的结合,多资源与跨学科结合的任务群。老师搭建稳固的“支架”,让学生在模仿中创造,学生和老师都得到审美体验。向浩老师“思辨性阅读和表达”的研讨基于核心素养对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所提的要求,让我理解课堂本质问题和非本质问题的区别,非本质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为学、为事、为人的时代使命。我们将尝试把思辨课型带入未来教学中。

       杨晶晶老师的教学将生活与说明文打通,情景式的教学,教师激情的课堂状态,富有传统文化而又富有科技感的实用性文本的教学,催生出鲜活的课堂生态。

       王君老师引领我们一线教师认真领悟课程标准中关于说明文教学的目标任务;在于她以新的视觉解读文本,发现文本“这一篇”特质,聚焦出科学的教学内容;在于她关照学情,依托文本重心,采取诗意而又有情趣的教学方法,使说明文教学中呈现科学与诗意的融合。王老师“青春语文”主张教学是教师的自我修行,从教学中见天地,见自我,见众生。她说:“‘看意’往往只是教学的一瞬,但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让说明文的教学也拥有了思想、美感和诗意。”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三天的名师们的教学润物无声,让我们感觉自己正在潜滋暗长,收获满满。期待自己在未来的教学中有更多的思考、实践!

图片和文字:谢文武  张洪妹  王春  沈希  李成艳  李睿

编辑:李睿

终审:朱冬艳

阅读 315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