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冬季旅游,怎么搞?

夜郎之氓
创建于2023-10-17
阅读 29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作者:夜郎之氓

    

      凉爽的气候、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奠定了贵州夏季旅游的发展基础。“爽爽贵阳”“凉都六盘水”“21°的安顺”等城市品牌逐渐成型,各知名景区景点游人如织,避暑旅游成绩喜人。但冬季,贵州大部分地方阴冷潮湿,景观质量下降,体验感差,游客大幅锐减,进入明显的淡季。但这不并意味着贵州冬季不适合发展旅游业,而是应该立足游客视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推动贵州冬季旅游发展。

    一、认清游客的冬季旅游需求

    从国内冬季旅游的发展来看,受气候制约,冬季旅游是大部分省市的弱势和短板,进入冰季,大部分省份的旅游采取“躺平”状态,冰雪旅游和冬季避寒旅游成为最受游客欢迎的两大产品。“北上滑雪、南下避寒”的旅游趋势愈加明显,冰雪旅游以东北和新疆为代表,而避寒则以云南和三亚为主,相对温暖的广东广西两省也能分流一部分游客。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全省平均海拔1100米,冬季南下的冷空气和北上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作用,在云贵高原东部地区汇合,这就形成了长时间维持的准静止锋以及封面中低层状云,因此贵州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低而且阴雨连绵,冻雨频繁出现,严重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与东北新疆相比,贵州缺乏东北的冰雪景观资源,发展冰雪旅游并不是贵州的比较优势。与三亚和云南相比,贵州冬天大部分地区气温较低,阴冷潮湿,在避寒方面,贵州同样也没有绝对优势。

       二、认清贵州冬季旅游客源的主攻方向

       贵州旅游基本是靠夏季发力,根据2019年贵州旅游接待数据显示,贵州省内游客占比为53%,四川、重庆、云南、湖南、广西等相临省份及浙江、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的游客占比为28.34%,游客结构显示出以本省为主、相临省份和经济发达省份为辅的特征。游客结构某种程度上指明了贵州旅游、甚至是贵州冬季旅游客源的主攻方向--以省内游客为主,以周边省份为辅。

      三、贵州冬季旅游产品的主要开发方向

      贵州冬季发展避寒和冰雪旅游在全国市场面前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这不意味着贵州冬季不能开展旅游,而是要立足资源、对准客源市场来打造贵州冬季旅游产品,开发区域性的旅游产品。贵州目前还没有形成有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仍然是靠传统景区带动的模式,9个5A级旅游景区以及西江苗寨景区在贵州旅游业发展中仍然是中流砥柱。

       在冬季,从景区的吸引力来看,黄果树景区受季节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影响太大,冬季涓涓细流,与夏季相比虽有俊秀之美,但是失去了瀑布应有的大气磅礴,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对省外游客吸引力不大。百里杜鹃旅游主要以观花和避暑为主,冬季唯一有吸引力的业态只有温泉;荔波景区和赤水丹霞景区,景观同样受季节影响较大,对游客吸引力不大;镇远古城景区作为开放型景区,夏季主要靠野外露营、漂流等业态来吸流,冬季受大环境影响,游客流量较小;而织金洞景区因为属于地下溶洞,夏冬两季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不大,某种意义上来说,冬季洞内的温度较高,体感比洞外还好,但同样受大环境影响,冬季游客明显减少;至于龙宫景区,因为业态较为单一,夏季发展踌躇不前,冬季更是举步为艰;在众多5A中,受季节影响较小的,也只有梵净山景区了,冬季的梵净山景观和夏季区别不大,山上和山下的环境大相径庭,山下阴冷潮湿,山顶拨云见日,带给游客的体验感甚至更要好;青岩古镇是城市依托型景区,游客以贵阳和夏季的流量为主,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冬季旅游,只能依托贵阳市为主。终上所述,从单项产品来看,贵州冬季旅游,能发力的景区就织金洞、梵净山、青岩古镇和西江千户苗寨,其他景区基本可以采取“无为而治”的“躺平”发展模式。

      从专项旅游产品来看,温泉是贵州的一大特色,但是温泉的价值仍然还没有全面挖掘出来,与周边省份,尤其是与云南和重庆相比,温泉资源吸引力不够,温泉发展仍然以城镇人口为依托,吸引力只局限于省内。虽然温泉有养生解乏等功效和价值,但在全省阴冷潮湿的大背景下,省外游客断然不会只因为泡温泉的诉求而远赴贵州。而另一主打的滑雪旅游产品,六盘水的滑雪在省内和相临的云南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东北和新疆的天然雪场面前毫无优势可言,就仅与相临的四川相比,差距就较大,四川的西岭雪山、曾家山滑雪场、米亚罗滑雪场、瓦屋山滑雪场、龙池滑雪场、王岗坪滑雪场、毕棚沟滑雪场、太子岭滑雪场、成都融创雪世界、九皇山滑雪场都是较成熟的滑雪产品,所以定位也只能针对省内游客。冬季的贵州,气温相对较高的地区集中在“贵南”一带,以兴义、罗甸为主,兴义素有“小昆明”之称,但“贵南”避寒的资源吸引力,也仅局限于对贵州本省的人以及相临四川和重庆的游客,因为先入为主的固有印象、宣传力度不强等因素,外人对贵州冬季的印象普遍停留在“阴冷潮湿”上。少数民族文化和风情,是贵州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利器,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冬季是广大少数民族节庆和活动最集中的季节,尤其是黔东南州、黔南、黔西南三个民族自治州,活动最多、氛围最浓,是贵州冬季旅游发展的重点依托。

    综上所述,贵州发展冬季旅游,点上来看,景区只能只能通过织金洞、梵净山、青岩古镇和西江千户苗寨来发力。其他景区则可以通过采取“贵州人游贵州”等类似的活动,采取门票减免等政策措施,吸引本省游客前往,一方面形成流量拉动其他消费,另一方面通过免费游,起到省内游客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宣传家乡的作用,宣传效应大过经济贡献。从区域发展来看,通过“贵南”阳光休闲带+黔东南少数民族风情+温泉,打造区域性的冬季旅游平替型休闲度假产品,吸引省内和周边相临省份的游客,久久为功、日拱一局,逐渐从区域性的品牌打造成为全国性的旅游品牌。

        至于其他景区和区域,冬季大可不必折腾,“躺平”即可,毕竟打造相关产品和开展相关活动,需要一定的成本。无为而治、让各地在冬季休养生息、腾出资源更好地谋划下一阶段的工作,也是推动贵州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作者水平有限,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思考不成熟、表达不正确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请勿穿小鞋,更谢绝跨省。)

    

   

阅读 29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