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指南》和《纲要》为指导,坚持以儿童为本,结合江岸区珞珈文景幼儿园的特点和我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们第二教研组持续开展“文”文化园本研究工作,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及我园的教研能力。
一、开心一刻
黄子怡老师在开场中分享了音乐游戏《布谷鸟》:按照提示,观察落入方框中图片的变化,根据图示做动作。动作变换速度由慢到快,可以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和反应力。
老师们在游戏中感受律动节奏的乐趣,在音乐变速中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在上次的教研学习中,我们江岸区珞珈文景幼儿园第二教研组的老师们对幼儿园“文”文化这一概念有了初步理解。基于理论基础和一段时间的实践,老师们对“文”文化的材料投放有了新的思考和方向。
二、今日讲坛
小班组老师从文明礼仪和自我服务两个方面进行展开。小班组老师们在环境打造中,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利用师幼互动调动幼儿生活经验,选择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感兴趣的区域材料。同时利用家长资源收集幼儿熟悉的玩具。整体环境用温暖柔和的色调,如粉色地垫、暖色家具等,在墙面装饰幼儿全家福,营造家的氛围。并提供了操作材料逼真、可操作,幼儿可以亲身体验,有趣味性。制作了角色牌,明确角色身份,模仿生活中的情景。并结合美工区、图书区,协同作用,进行实践游戏。
中班组老师以“纸”为主题,从走进纸王国、奇妙的纸世界、生活中的纸和舌尖上的青花瓷等角度进行实践探索。促进幼儿动手动脑,开拓创新思维,进行多元化、整合化的“文”文化创建。我们通过孩子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各样的纸来打造丰富有趣的文化区角,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同时也能增加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在选材上我们选择简单,易学,制作安全的材料,一方面是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适度上,另一方面孩子们爱玩、爱动手操作是天性,喜欢撕撕贴贴,所以孩子能很好的参与到活动中!
大班组老师介绍到:大一班以传统文化中的“绳”文化为载体,结合了幼儿的兴趣爱好,以音乐艺术为媒介,将“绳”文化相关的元素着重体现在音乐区。大二班以传统文化中的“编织”作为切入。主要从“线”里的毛线和麻绳开展。通过织造的手工实践活动,挖掘孩子的艺术天赋,启迪孩子的创作思维。大三班以“绳”、“线”编织为主。也将绳线与大环境“中国风”相结合。大四班主要是打造美工区为主、科学区和生活区为辅来进行的。美工区由线起源,涉及动作:串、绕、系、编,希望能通过这些有意思的小活动来锻炼小朋友的手部精细动作。
三、理论加油站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选择、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是十分关键的一步,材料不同,儿童操作方法不同,儿童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也不同。
在理论加油站环节,王梦璐老师对幼儿园区域特性进行了讲述,提出可以针对不同区域的特性来进行有效的材料投放。
同时老师们通过“文”文化教研的开展,如何在班级中进行区域材料投放?根据现有创设,后期针对如何延续“文”文化园本课程?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和讨论。
小班组通过娃娃家与其他区域的相互联系,将“文”文化的文明礼仪贯彻其中。比如将娃娃家与音乐区相联系,可以通过音乐的形式,让幼儿了解学习一些文明礼仪。同时阅读区也可以投放一些和文明礼仪相关的书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工区也可以体现“文”文化,例如投放半成品制作领带、项链、发卡等,由小朋友动手进行装饰,再由他们带回家送给爸爸妈妈,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恩,这也是“文”文化中敬老的一种体现。
中班组老师表示,除了现在已有的区角环境布置,下一步还要向其他的区角渗透,如在美工区投放各种类型的纸,通过折、编、剪等形式进行艺术加工;建构区可以投放纸牌、纸杯等进行建构;图书区可以利用废旧纸板等材料制作故事包等。
大班组老师认为可以把“文”文化环境创设和家园互动进行结合,利用家长资源和家长进课堂的活动,从家长的角度去探索“文”文化构建的发展道路,充分满足幼儿的发展和需要,以达到“文”文化研究目的。
韩俊花老师也补充阐述了一些可行的观点,老师们可以将幼儿的游戏表征,用照片、游戏计划本等形式,形成系统、有持续性的课程内容,展现在环境创设中。不仅将幼儿的游戏过程记录了下来,同时也能让老师对幼儿能力发展更了解,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文”文化的内涵,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四、智慧接力棒
老师们的前期准备十分充足,从幼儿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出发,开展与“文”文化相关的环境创设。通过老师们的积极分享和热烈讨论,能感受到“文”文化已经融入了幼儿园教育的各个环节,对幼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教研学习是短暂的,但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对我们老师来说,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老师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幼儿园“文”文化研究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和想法,从幼儿出发,并实践到幼儿教育中,让我们的孩子茁壮成长!
撰稿:黄子怡
摄影:黄子怡
初审:杨琼
终审: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