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方法系列之因果论证

木杉成林
创建于2023-10-17
阅读 102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3年10月17日,林书彬老师在美良中学九(2)班上一堂题为《论证方法系列之因果论证》的公开课。


一、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林书彬老师虚构了两个学生关于不喜欢上语文课的情景对话,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该生不喜欢上语文课的原因。从而引出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因果论证。

二、因果论证

(一)定义

在导入的基础上,林书彬老师总结归纳了因果论证的定义,带着学生从定义中分析因果论证的一般思路,即从结果推导原因,或是从原因得出结果。通过这一分析,让学生在脑海里建构起因果论证的框架,以便更好地运用。

(二)语言表达式

在这一环节中,林书彬老师通过两组不用的事例让学生找到每组材料中的不同之处,目的是让学生找到论证的过程。紧接着追问这一论证过程的思路如何,再通过语言的分析找到因果论证常用的句式。

(学生回答问题)

在学生的分析的基础之上,林书彬老师总结了因果论证常用的句式。

三、课堂训练

在分析完因果论证的基本句式之后,林书彬老师给学生展示马谡的一段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以材料作为论据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分析观点。

林书彬老师巡视并指导学生进行片段的写作。

四、总结

听课教师认真做记录

课后的交流研讨活动


谢群星校长:

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学情。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写作内容为主,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教学的质量。


符懋邦老师:

此堂课切入贴切,在分析表达式的时候通过小故事和大故事进行比较,进而得出观点,再总结其他写法。此外,课堂的静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但在上课前可以适当点出议论文的三要素。学生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不够准确,可以提前告诉学生观点明确的基本写法,这样学生的观点表达更为准确。


王璐梦老师:

整节课教学环节紧扣,以“指导+训练+点评”形式展开,符合学生的学情。导入部分采用平常对话形式引出因果论证这一课题,学生容易理解;点评环节拿学生现场习作,针对性强,指导有效。当然,学生的写作总会有一些明显的问题,尤其是现场的习作,建议老师把学生存在的问题,比如标题拟写不能突出论点、论点与论据不对应等问题简单列在黑板一侧,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让老师的训练更加有针对性和系统化,在不断的作文讲评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谭丽君老师:

今天在美良中学听了林书彬老师的《论证方法系列之——因果论证》一课,收获颇多。林老师首先用本班学生是否喜欢上语文课的话题讨论引入本课,不仅拉近了学生的距离,还自然而然地切入正题,可畏一箭双雕。而后从因果论证的定义、表达式入手,通过两个范例详细地教授学生因果论证思路及规范的议论段的写法。最后通过课堂训练及时检测巩固学生本课学习的效果。在学生作品反馈环节中,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纠错,提高。如:学生提炼观点时不够规范(“自以为是”不是一个意思明确的陈述句,应该改为“不要自以为是”;“不听取劝告的后果”“后果”不明确,应该改为“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节奏紧凑,重难点突出,因材施教,有效高效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是一堂成功的语文写作课。

《议论文微写作之因果论证》教学反思

议论文写作是初中作文写作的一个重难点问题,它考察的不仅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考察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因此,要将议论文写好,就要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有一个系统化的训练。通过学生的习作,我发现学生在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常常是将论点和论据呈现出来就完了,对于论证的过程则是忽视的,这也就造成文体不清及说理缺乏深度的问题。因此,议论文系统化训练的重难点应落实在论证过程。

回顾《议论文微写作之因果论证》这一堂课的内容,感触颇多,既有亮点也有不足。其中亮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堂内容的设计。本堂课的内容设计的切入口小,内容集中,环节衔接紧凑,围绕着“因果论证”展开,有讲解也有训练,能够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能通过课堂的学习能有所收获。

第二,在导入方面,一开始设计的是回顾学过的假设论证的思路及语言特色,但考虑到这样的导入虽然巩固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却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不能很好地将学生引入到课堂中去,特别是对于基础薄弱的乡镇中学的学生。基于此,我设计一个情景故事,即学生之间关于不愿意上语文课的对话,让学生来分析该故事中的人物为何不愿意上语文课。在分析的过程中将因果关系融入到学生的思考里,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故事中很快就能理清了其中的原因和结果。这样的导入生动形象,能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三,点评环节上,能够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写作的训练。在课堂训练的环节中,通过巡视,发现很多学生未能完成片段的写作,这样一来就无法较好地展开对学生的点评。因此,在请学生读自己写的片段时,大部分同学都止步于观点和论据的内容,分析过程基本未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先是让该生即兴发挥,续写自己的分析语段,在其发挥困难时,我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帮助该生完成片段的写作。这样一来,既能完成课堂的既定目标,又能够调动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重新巩固学习的内容。

但有亮点的同时,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对问题的归纳不到位,没有针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没有进行归纳板书,只是口头上地讲解与分析,学生未必能真正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这也就无法为下次写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其次,对于学生的关注不够,课堂上还有部分同学一直未能下笔写成一段完整的内容,这些同学的导学案基本还是空白的,说明他们对于学习的内容还不是很掌握,如何引导他们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在这点上,我做的引导还不够。最后,对于学生的回答,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其写得好与坏,而不是主观带入,告诉学生他写得怎么样。这样就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让他在思考中完善自己的学习。

总之,议论文的教学任重而道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达成既定的目标。因此,在议论文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学习他人优秀的教学经验,通过课堂实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条适合学生写作的途径。

摄影:林雅、符玉丹

文字:林书彬

校对:林书彬

审核:王璐梦

阅读 102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