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精准把握学科课程标准的改革变化,诠释核心素养内涵,推进课堂教学转型,2023年10月13日上午,行知集团的数学老师们齐聚石桥小学,开展了主题为“聚焦过程体验 培育数据意识”的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活动。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南京晓庄学院陈薇博士、浦口区教师发展中心副校长、小学数学教研员赵学武老师莅临指导。
课例展示
首先由行知小学的杨邵锦老师带来四年级上册的《平均数》。
杨老师创设了两组学生跳绳比赛这一真实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要用一个新的统计量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的需求,调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
接着通过数形结合借助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估一估,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感悟平均数的趋中性。 学生经历了求平均数的过程,学会了求和平均和移多补少的方法。
评价一让学生在人均寿命的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评价二让学生应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估算平均数,其目的直指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让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由计算和概念层面走向统计层面。
最后,学生对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体现了核心素养中对学生必备品格的要求。
高旺小学的李莹老师执教五上的《复式统计表》。李老师创设了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情境,以“秋游去哪里”展开了活动,学生产生了整合数据的需要。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将统计表拼一拼,改一改,合成了复式统计表。
在解读表格的过程中,逐步发现了复式统计表的特点:信息丰富,便于比较。又通过两个小练习,加深了对复式统计表表达数据的理解。
第三节课由石桥小学的谈维萱老师为我们带来六年级上册的《百分数》。谈老师以运动会前选拔学生参加投篮比赛作为活动背景,呈现了一节用数据说话的精彩课堂。学生发现,可以凭借投篮命中率,判断谁的投篮水平高。
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发现写成一百分之几更方便观察,由此认识了一种新的表达形式——百分数。对比数据,感受到命中率是随机的。
活动二呈现了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如手机电量、牛奶营养表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百分率,加深了对百分数的理解。
最后,学生对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体现了核心素养中对学生必备品格的要求。
磨课过程交流分享
活动的第二环节由各校交流磨课过程,并对“三核三学”的教学主张进行课例解读。
行知小学的万彩凤老师解读了新课标中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合理应用平均数,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他们将教材上的套圈游戏情境改编,创设了学生熟悉的跳绳比赛的真实情境。学生认识到总数不能代表这两组学生的整体水平,由此产生了学习冲突,引发学生思考,体现了“三学”主张的“力学”。本节课以“为什么需要平均数?”“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用”这经典三问为核心问题展开。围绕目标,抓住核心,重意义、轻计算、重理解、轻形式,让学生在估一估、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中,提升对平均数的理解。体现了“三学”中的“利学”在评价部分,学生通过对平均寿命的理解和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估算,让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从计算层面走向统计层面,发展了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体现了“立学”。
高旺小学的王丽君老师汇报了他们之前研课的反思。他们认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复式统计表的认识和分析以及数据的表达和理解。为此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让学生产生了学习冲突,需要将四个年级的信息整合到一张表里,体现了“利学”主张。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有三个:1.怎么合,既能保留信息,还能解决问题?2.对比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有什么特点?3.同样的信息,为什么会得到两张表?学生在思考、操作、表达和交流中,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逐步逼近,理解了复式统计表表达数据的方式和意义,体现了“三学”主张中的“力学”。本节课通过一个活动,两个评价,旨在培育学生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体现了“立学”主张。
石桥小学的李蓉蓉老师首先带领我们解读了课标。课标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读百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统计意义,形成数据意识和初步应用。基于课标要求,分析了不同版本教材关于百分数这一课时的呈现,李老师他们选择改编苏教版教材中的学材,丰富投篮比赛的情境,体现了“利学”主张。通过驱动性问题,关联性问题,反思性问题,逐步逼近,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百分数的意义,体现了“力学”主张。本节课通过比较谁的投篮水平高、生活中百分数的意义、天气预报中的降雨概率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思考、比较、交流和表达中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感悟了百分数的随机性、能用百分数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培育了学生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体现了“立学”主张。
专家点评
第三环节中,陈薇博士对这三节课提出了指导建议。她认为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真实需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决问题,例如平均数一课中,将两组同学比赛改为两个人比赛,更加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更加开放的课堂,比如复式统计表的活动1中,教师可以放手给学生自主选择画图或制作表格。陈薇博士还建议教师在上统计这节课时,不能上成概率课,要专注于数据的统计意义。最后,陈薇博士希望教师们在设计问题时,再深挖数据的统计意义,不要停留在数量关系上。
尹文军老师指出教师们要改变观念,由知识培养转向素养培养,要适应课标的变化,由计算教学转向数据意义的感悟和应用,学生要由操作工变成思考者。他认为在教学统计课时,应该把重点放在统计量的真实含义上。
赵学武副校长进行了总结性的发言,首先感谢了陈博士给我们深入具体的指导。赵校还对我们提出了几点要求:1.要创设真实的情境,要激发学生的需求。2.加深对统计量本质理解。3.学材选择要符合低起点、多路径、高空间。4.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理答水平。5.在课例解读环节,教师在解读关键能力时,可以结合课标中各个关键能力的表现来解读。最后赵校提出了在课后评价环节,可以把标准细化,让学生自己涂进度条,这一环节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部分。
本次数学教学研讨结束了,但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的学习从未止步,让我们以本次活动为契机,认真研读2022版新课标,积极地将新课标理念落实到“善学”课堂中,不断思考、探索、让核心素养真正地在学生心中生长。
撰稿:张君君
一审:李蓉蓉
二审:裴为堂
终审:汤春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