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木难成林,滴水难聚海,教育不是闭门育林,而是相互帮扶,相互学习,聚力成长。10 月 14 日有幸参加了在西安高新一中举行的 2023“丝路之秋”当代名师大讲堂——中学数学研讨会。校际交流,聚力促进教师成长。
开幕式后的第一节课是由西安高新一中初级中学徐洁婷老师带来的七年级数学新授课《探索与表达规律》(第一课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进:“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中学生本身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徐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而不是单纯地把知识强加给学生, 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动脑思考获得的。这样教学,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满足, 并能感到自己是个研究者、发明者, 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还能加深印象,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紧接着是由知名课改专家、江苏省南通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办公室副主任符永平老师带来的七年级数学试卷讲评课《学生讲、学生评的试卷讲评课》,符老师设计了“学会创造式学习”的学案,从四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一是学会独立思考,自觉自学;二是学会合作学习,踊跃展示;三是学会大胆质疑,自主命题;四是学会归纳总结,自我评价。随后符老师做了题为《课堂“救孩子”是危言耸听吗?》的专题报告。通过学习符老师的课堂教学以及聆听专题报告,深刻的感受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的重要性,不仅实现了学生课堂“自由”,而且真正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发挥,在学生自己大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自主命题的过程中,充分掌握知识内容。并且课堂真正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得到不同发展,关注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学习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
在潘建明老师的《线段、射线、直线》一堂课中,从生活情境抽象数学模型,表示三个量,三个量区别和联系,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课堂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游戏环节以及小组讨论加分形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作为数学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很多人对于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仍然有很多困惑,那么如何进行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呢?在观摩了多位优秀教师的课堂以后,我们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要想做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就需要我们关注教学目标、学习过程、多元评价。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师要深入研读新课标,通过横向分析、纵向分析的方法,了解各个学段的不同目标。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生方法,习惯,态度,能力等。课堂要从知识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培育,课学中可通过创建真实的情景。教师要建构评价意识,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进行多样化的课堂及时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法,或课堂的口头评价、随堂测验,课后的作业监测等,将“评”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在这两天的培训当中,我们收获良多,在多位教师的课堂及讲座分享中我们对数学本质、核心素养、单元设计、作业设计等等有了更加系统,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堂的重心更多的放在学生身上,要做到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作为教师,要能够对未来数学课程的发展方向有更清晰的把握,要顺应教学改革的潮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会努力践行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亲身体验,以核心素养为主线安排教学路线,组织课堂教学。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