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家长:
您好!
校园安全、孩子平安是大家共同的期盼。然而近年来,各地中小学校校园欺凌事件、性侵事件仍有发生,引发热议。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家庭的幸福,让我们增强预防性侵与校园欺凌的安全知识储备,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预防性侵
一、什么是性侵害?
性侵害是指违背他人意愿,对他人实施与性有关的行为。包括强奸、性骚扰、性虐待等等。也指加害者以威胁、权力、暴力、金钱或甜言蜜语,引诱胁迫他人与其发生性关系,或在性方面造成对受害人的伤害的行为。
二、学生该如何防范性侵害
1.提高辨别能力。大量案例和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性侵都发生在熟人之间,比率达70%以上。
2.增强防范意识。
①不要单独到人少偏僻的地方,特别是黑夜,例如公园深处、废弃工厂、阴暗狭长长巷子、仓库、地下室烂尾楼、空房子、小树林等,这些地方易滋生犯罪;
②不随意透露个人和家庭信息。个人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网络账号号码等个人信息以及父母姓名、职业等相关信息,不可随便透露给别人;
③不轻易接受陌生人的东西。不吃陌生人的食物、不收陌生人的礼物,不搭陌生人的便车,小恩小惠的背后可能藏着一把刀。
3.违背意愿的性接触都算性侵,未成年人自愿也算性侵。简单来说,只要是违背你意愿的性接触,都算性侵。因此不管对方是什么人,你永远有权利说“不”,永远有权利在过程中的任何时刻改变主意。相信你的直觉,如果对方让你感到不舒服,或你觉得这个地方不安全,请马上离开。未成年人自愿也是一种性侵!因此,请你守护好自己。
4.坚决表明立场。尽量不要单独与异性相处。即使身边认识的熟人也有可能伤害我们,所以即便熟人带我们单独去偏僻的地方,最好拒绝。当面对可能存在的性侵行为时,你可以通过言语(如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坚定拒绝)、行动(如推开对方、离开现场)、大吵大闹(引起旁观者注意)进行语言和肢体拒绝,表明自己的立场,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坚决反抗。
5.注意收集证据。如果不幸遭遇性侵,一定要立即报警,并注意收集证据。很多性侵案件都因为有效证据不足,最终无法伸张正义。
三、家长如何助力孩子预防性侵害?
家长作为保护孩子不受性侵害的第一道防线,要做到:
1.重视对孩子的性教育和安全教育;
2.知晓孩子的出行情况和交友范围;
3.经常检查儿童衣物和身体有无异常;
4.关注孩子的情绪,发现异常及时沟通;
5.若孩子不幸遭受性侵,及时报警。
四、加强对未成年人教育引导防范“四区”。
1.防青春期知识“盲区”。家长要对青春期的孩子社会交往情况进行引导干预,不断提高未成年人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2.防上网时信任“误区”。家长要提醒未成年人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交流时,不要轻易透露自己和家人朋友的个人信息及隐私图像,在使用社交软件时要注意关闭定位功能。
3.防交流时跨越“禁区”。未成年人线上交友时,在不完全清楚对方底细时,绝不能轻信对方花言巧语和利益引诱的信息,要主动提高自己辨别是非和防范侵害的综合能力。
4.防熟悉时奔赴“雷区”。未成年人不应随意约见陌生网友,如果确有必要,应当要求家长或成年亲友陪同。网上交流时,必须坚决拒绝发送任何关于个人隐私、视频、照片等的要求。
预防欺凌
一、为预防孩子遭受欺凌家长应该怎么做?
1.以身作则,杜绝实施暴力行为
2.帮助孩子建立有益的人际关系
3.加强法制教育
4.做好防欺凌教育
教育孩子若遭受学生欺凌,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不要盲目反抗,应寻找机会逃离,必要时,可向路人呼救求助;事后,一定要及时跟家长和老师反映情况或报警,不能忍气吞声;看到其他同学遭受欺凌时,应尽快报告老师或报警,不能坐视不理。
二、当孩子出现这些迹象时要注意!
1.身体经常出现难以解释的伤口;
2.书包、文具、衣服等物品出现丢失或破损;
3.借以各种理由,要求请假在家休息,或者不想上学、迟到、旷课、逃学,家长陪伴到校后,害怕家长离开;
4.出现失眠、噩梦、食欲下降、精神恍惚,心不在焉等异常行为;
5.在家沉默寡言,出现焦虑、沮丧、悲伤等不良情绪;
6.学习状态差,成绩下滑;
7.以各种理由向家长要钱甚至偷窃家中财物;
8.拒绝谈论学校里的事情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或谈论时闪烁其辞,兴致不高。
当孩子出现以上这些现象时,请家长及时与老师联系,校内校外紧密关注,仔细甄别孩子是否遭受了学生欺凌。
三、当孩子遭遇学生欺凌后家长这样做!
1.及时与老师沟通和确认情况,商议解决办法,注意不可言语过激,避免处理过程中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2.暂时放下其他事务,多多陪伴孩子,稳定孩子的情绪,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无论孩子表现出哪种行为和状态,都要耐心陪伴。如果孩子不愿说出具体情况,也不要斥责其懦弱、没用,而是理解孩子,鼓励和等待孩子说出实情。
3.保留孩子受欺凌的证据,必要时可借助法律武器保护孩子。
4.关注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如果孩子在心理上出现害怕上学、害怕出门、交友焦虑等情况,可联系专业人士给予疏导帮助。
5.如果欺凌和暴力发生在上下学路上,家长可亲自接送孩子。欺凌者发现无机可乘,便会打消实施欺凌的念头。
6.陪伴孩子参与社团活动,帮助孩子重建信心。
安全是美好生活的前提,我们一定要时刻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把教育和预防放在首位,培养安全意识,增强自我防范能力,让我们用爱助力孩子,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编辑:高思奇
初审:肖 毅
二审:辛 尧
终审:蒋永中